在晚清那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这两位女性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清王朝的命运走向,成为时代舞台上引人瞩目的焦点人物。她们的性格、决策与政治举措,或推动或阻碍了历史的车轮,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均为咸丰帝的后妃。慈安太后是咸丰帝的正宫皇后,一生并未诞下子嗣。慈禧太后初入宫时为兰贵人,后晋升至懿贵妃,她为咸丰帝生下皇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同治帝驾崩后,因他膝下无子,慈禧太后为继续掌控权力,立咸丰帝的侄子、醇亲王奕譞之子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收为养子,是为光绪帝。
此后,慈禧太后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在晚清政坛翻云覆雨,长期驾驭着国家大权。
慈安太后,即清文宗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出生于1837年,出身满洲镶黄旗的顶级官宦世家,父亲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家世极为显赫高贵。
1852年,她凭借出众的容貌、端庄的仪态和良好的教养,被选入宫,初封贞嫔,仅过了短短四个月,便晋封为贞贵妃,又在同年六月被册立为皇后,其晋升速度之快,在清朝后宫极为罕见,这足以证明她的优秀和出众,以及咸丰帝对她的高度认可。
慈安太后性格温柔宽厚、端庄大气,她品行端正,在后宫中严守规矩,以母仪天下的风范赢得了众人的敬重。虽身处权力中心,却对权力没有强烈的欲望,一心以国家和朝廷的利益为重。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5年出生,相较于慈安太后的显赫家世,她的出身较为普通。1852年,通过选秀入宫,咸丰皇帝赐号兰贵人。入宫后的慈禧凭借自己的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和对权力的渴望,开始在后宫中崭露头角。
1856年,她生下皇子载淳,母凭子贵晋封为懿妃;次年,再次晋封懿贵妃。慈禧太后性格强硬、精明能干,有着远超常人的政治野心和权谋手段,她不甘于平庸,一心追求权力,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1861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驾崩,临终前任命景寿、怡亲王载垣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载淳处理朝政。为了平衡权力,咸丰帝还留下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规定新皇帝颁布的诏书需八大臣同意并加盖这两枚印章才有效。载淳即位后,封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封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太后对八大臣辅政的局面极为不满,她深知这八大臣会成为自己掌握权力的巨大障碍。于是,她开始暗中谋划,试图改变这一局面。
慈禧太后先让大臣上奏,提出希望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结果遭到八大臣以清朝无此先例为由的坚决驳斥。面对这一挫折,慈禧太后并未气馁,她串通慈安太后,以拒绝盖印的方式,将八大臣的折旨留中不发,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
之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在热河秘密召见恭亲王奕欣,三人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奕欣回到北京后,积极拉拢同盟,四处传播对八大臣不利的言论,为政变制造舆论氛围。同时,慈禧太后以“减其劳”为名,巧妙地解除了八大臣之一载垣领禁卫军的兵权,削弱了八大臣的军事力量。
一切准备就绪后,慈禧太后带着同治皇帝提前由小路赶回北京,而让八大臣中最有权力的肃顺护送咸丰梓宫走大路。
11月1日,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立刻接见恭亲王奕欣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
11月2日,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奕欣颁布圣旨,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并当场逮捕载垣、端华。随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撤职查办,还派人抓捕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
11月8日,慈禧太后发布诏书,公然否认咸丰帝的遗诏,数落八大臣的种种罪状,最终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其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