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三年(1646 年),郑芝龙在复杂的局势下决定向清廷投诚,这一决定遭到了郑成功的强烈反对。郑成功深知民族大义和国家尊严的重要性,他力劝父亲坚守抗清立场,但未能成功。
小主,
郑芝龙被清军带到北京后,郑成功毅然决然地与父亲分道扬镳,他与明大学士路振飞等人会盟,设明太祖朱元璋神位祭拜,自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发誓与清军抗争到底,恢复中原。这一坚定的抉择,展现了郑成功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成为了南明抗清的重要力量之一。
初期征战与势力壮大:郑成功最初以厦门鼓浪屿为根据地,活跃于泉州、潮州一带。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多次率领军队攻打同安、漳浦、云霄、诏安等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势力逐渐壮大。在此过程中,他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前来投奔,如原明浙江巡抚卢若腾、进士叶翼云、举人陈鼎、海澄人甘辉、漳浦人蓝登、南安人施琅等,这些人成为了他麾下的得力将领,共同为抗清事业而奋斗。
顺治十年(1653 年),郑成功获封漳国公。同年,清廷试图对他进行招抚,封他为海澄公。在这期间,双方进行了多次和谈,但由于清廷的种种限制和条件,以及郑成功对民族尊严和抗清事业的坚持,和谈最终于顺治十一年(1654 年)末彻底破裂。此后,郑成功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继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清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顺治十五年(1658 年),郑成功率师进行了大规模的北伐。他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取瓜州(今江苏扬州瓜洲镇)、镇江等要地,兵围南京,给清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天气因素(在羊山遇大风雨,军队休整耗时)以及战略决策上的一些失误,最终北伐未能成功,郑成功的军队遭受了重大挫折。但这次失利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反而促使他更加坚定地寻找新的战略方向和发展机遇。
顺治十八年(1661 年),随着抗清形势日益严峻,郑成功意识到需要寻找一个更为稳定的根据地,以继续坚持抗清事业。此时,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已久 38 年之久,收复台湾不仅可以为抗清斗争提供新的基地,还能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于是,郑成功做出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出兵东征台湾。
为了确保此次行动的成功,郑成功进行了精心的筹备。他召集将领们商议战略计划,筹备粮草、武器和船只等物资。同时,他还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动员,鼓舞士气,使将士们充分认识到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筹备过程中,郑成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确保了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661 年 4 月,郑成功率领两万余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浩浩荡荡地驶向台湾。他们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稍作休整后,直逼台湾岛。当郑军舰队抵达台湾西南部的鹿耳门港时,利用涨潮的时机,巧妙地避开了荷兰殖民者设置的炮台和障碍,成功登陆。这一关键的登陆行动,打乱了荷兰殖民者的防御部署,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登陆后,郑军迅速展开战略推进。他们兵分多路,一方面进攻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重要据点赤嵌城(今台南市安平区),另一方面则对周边地区进行控制和占领,以扩大战果。郑军将士们英勇奋战,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战术,逐渐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在攻打赤嵌城的过程中,郑军采用了围城打援、火攻等多种战术,给荷兰守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荷兰殖民者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对台湾的统治,他们组织了顽强的抵抗。荷兰军队凭借着先进的武器和坚固的城堡,进行了激烈的反击。然而,郑成功和他的将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荷兰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斗中,郑军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他们不畏强敌,奋勇杀敌,多次击退荷兰军队的进攻。
同时,郑成功还积极采取策略,分化瓦解荷兰殖民者的力量。他通过与当地原住民的合作,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削弱了荷兰殖民者的势力。在艰苦的战斗中,郑军将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始终坚守信念,为了收复台湾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经过数月的艰苦战斗,郑成功领导的郑军终于在 1662 年 2 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 38 年之久的台湾。这一伟大的胜利,是郑成功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典范。
收复台湾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扞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得到了再次确认和巩固。
其次,收复台湾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积极推行开发建设政策,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了台湾的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