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5章 世界的构造,星与火的基石,不熄灭的火

秘境中。

姜逸愣了一下,露出笑容:“没错,这巨型石板展现的就是提瓦特的‘深秘’之一,炼金术!”

“这脚下的祭坛,这银白的古树,这世界的地脉……种种,组成了笼罩整个提瓦特的炼金术式,恢弘阵法。”

“秘境祭坛,本就是一个个巨大的炼金术场所。”

他曾经猜测过圣遗物的来历,圣遗物的诞生,是否和天理四影有关,

他对圣遗物的描述本来繁杂无比,充满猜测,如今却可以直指本源的确定“它们是物质世界的精华,意志与记忆的具现结晶”。

由这笼罩整个提瓦特,深入星球的炼金术创造而出。

和天理四影密切相关。

但是,圣遗物携带文明和个人的意志,又绝非完全被“天空的意志”掌握,所以才有了自己化身魔龙之时,龙脊雪山和附近秘境大地下圣遗物的汇聚。

如果这是“命运”……那么过去文明的意志做出了“轮回”之中,唯一的赌注。

“人们享受着繁荣,收获丰饶的物产。此时大地蒙受天空的福祉与管辖,元素流动通畅有序。百年丰收已经写进神圣的规划,绝不可能有丝毫变动。”

“但百年,或许千年之后呢?大地会走向贫瘠与饥馑吗?祭坛、宫殿会被埋入地心,仅有银白之木与之相伴吗……知无不言的,天上的使者没有回应。”

“为了通晓命运,头戴白枝祭冠的主祭之人,走向了大地的至深之处……”

这不知道多少岁月之后的异宇来客,承载着它们才可感知到的希望和梦想之人,就是他们等待的“命运”,改变过去,改变文明的“奇迹”。

至于当时就想要毁灭世界,杀入天空岛,不过残留的文明的忿恨,记忆之中的怨怒,掩盖了那祝福的意志。

姜逸吸收了这物质世界的精华,漆黑宇宙的力量,作为了“成长”的代价,背负的“期望”,和这片世界,这片宇宙,这些文明的“因果”。

礼冠“祭冰之人”、“祭火之人”、“祭水之人”,如此已过永冻,新火,甘露三个纪元。

下一个是“祭雷之人”。

那也是同一个时代,劫灭后的不同纪元。

“神的使者行走在蒙昧的人当中。河海枯竭,雷鸣初动。”

银白枝条的礼冠长着紫色的花朵,是雷鸣纪元的痕迹。

圣遗物力量的本源来自于故事,因此神圣的书写可以尝试制造圣遗物。

在世界最为隐秘的传说中,曾有七十个贤者各自独立翻译出一模一样的译文,因此神圣的原文可以称圣。

是为“圣言”。

这就是世界的基底,笼罩世界的炼金术的术式。接近“言灵”的力量。

圣遗物可以被重新萃取为“祝圣之霜”般的物质精华,可以通过神通或者炼金来创造一件“圣言自明机”般的道具,让圣遗物背后的故事自然流出,以物质精华重新书写。

“圣言”创造故事,故事是为世界,世界赋予持有者真实的力量。

这是何等的玄妙,何等的权柄。

古代人类参悟世界而获得的“无上智识”。

甚至能定义故事中人物的命运。

神圣的原文在姜逸手中勾连,文字展开为故事,故事之中的意志和记忆解放,化作一位位古老文明的亡者。

他们念诵起来了“紫虚高妙玉宸大道君,混元无极长生大天尊,金阙弥罗虚皇上帝”的宝诰。

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信众闻我之名。

“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

“至圣至大,至慈至性。”

“万道之宗,至尊之神。”

“造化万物,济度群生。”

“统御万灵,无量度人……”

“至心皈命礼……”

“……金阙弥罗虚皇上帝。”

……

古老的人们……

享受着涌流而来的智慧,智慧带来了繁荣,繁荣带来了骄傲与梦想,以及提问的智识。为此疑问天空的权威,为此妄图登上诸神的庭园。

银白的古树下,荧和派蒙看见这样的一幕过去。

即使许诺了神的爱、繁荣与智慧,天空的使者也为之震怒。

因为,对永恒的怀疑是不允许的,尘泥之地对天空的试探,绝对不能原谅——

天罚将临,众生对着日月和天空的使者惶恐跪拜。

头戴白枝祭冠的主祭之人,为了平息御使的怒火,走向了大地的至深之处,寻求古都中银树上掩藏着的智慧……

……

智慧从未来向着过去流淌而来。

昔在,今在,永在,超越时空的法身,在世界树上睁开了眼眸。

世界……记住我。

姜逸将这一个时代,四个纪元,永冻,新火,甘露,雷鸣……

时间的湍流之中,前进,后退的无数时空碎片之中,姜逸宛如照耀整个过去、未来、现在的大日和皓月,散发着无尽的光辉,让自己照映“提瓦特的历史,日月之前,日月之后的万万载时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一个日夜,每一个日出和夜晚。

就如在龙脊雪山获取历史所想的一样,我深入提瓦特的历史,是为早就存在的过去。

我在时间之上,俯瞰这世界的“永劫轮回”。

正如那智慧之国七天神像上铭刻的古代文字,“日月之下,并无新事”,古老的智慧之国历经劫波,正如神像一般在冥思中俯瞰着轮回流转。

“圣哉,圣哉,圣哉!全权的神明。”

“圣哉,圣哉,圣哉!慈悲与全能。”

“圣哉,圣哉,圣哉!众圣都崇敬。”

“昔在而今在,永在亿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