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的是一名穿着衬衫,一脸干练的屈臣氏建设的副经理潘斌。
他现在就主要负责新项目的推进,一路巡视到这里,听到这些工人的谈话,指着不远处道。
“新界的那边就是九龙,我游过来的早几年就住在那里的木棚区。”
听见这话,很多人就奇怪了,一脸的惊异。
看潘斌被这么多人众星捧月,是人都看得出身份地位不一般。
以前竟然住在那种穷地方。
而且竟然还是游过来的。
“这位老板,你以前是哪的?几几年游过来的?”
有人高声问道。
刘红旗高兴看着热闹,却也一脸期待的看着走过来的潘斌。
“我老家是燕京的,我是68年的下乡知青,后来实在饿得受不了,就从宝安游过来了,我记得那是72年的时候。”
潘斌说着。
“呦,这还是老三届的知青呢!”
有人吃惊。
所谓的老三届,就是67/68/69这三届的初三高三毕业生。
国家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提供,自然就只能让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奋斗。
也就是俗称的知识青年下乡。
这些人小的十四五岁,大的十八九岁。
等到回城,那都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很多人都在乡下娶妻生子。
而一纸回城令,不知道在那个时候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破碎。
可以说老三届的知青就是最苦的一代知青。
潘斌作为亲历者,却是没有一丝苦难的意思,反而笑呵呵道:“刚游过来的那几年,在港岛也过得惨,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可以投靠,打零工过活。”
“也就是最近几年好很多。”
小主,
“那时候的港岛也没有你们现在看的这么繁华。”
“港岛迎来大发展的时间,也就是七十年代末到现在这几年。”
“可这几年发展的快啊,现在港岛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了,不少家庭彩电都有了,还有各种家用电器。”
一群来自内地的工人,或坐或斜靠着大树或是石头,像听故事一样听着潘斌讲这些。
眼中都带着羡慕。
“潘总,你说这些,我们内地可没有啊,就算是有电视的人家都是少数,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电视票。”
“你说的这些我也知道。”潘斌笑着道:“那你们知道在顺德、珠海这些地方建立起来的家电生产基地吗?”
“我跟你们说,别看现在屈臣氏电器只向港岛和海外提供,早晚有一天也会进入国内市场。”
“等到销量上来了,技术水平提升了,到时候也不用电视票,不只是电视,其他家电都能向内地提供。”
“就不说这,就说港岛,这十年的时间,我亲眼看着港岛这座城市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内地现在改革开放,就这几年的时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再过几年,城市里的家庭能买上电视根本不成问题。”
潘斌认真道:“咱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前面四千多年都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也就最近百年遭了难。”
“未来也一定会回到它应该到达的高度。”
现场不少人都听的神情振奋。
在这个年代,国人还是普遍自卑的。
尤其是看过外面的国人,就觉得中国哪里哪里不好,国外啥啥都好。
能有像潘斌这样,透彻认识海内外环境,且能看到中国未来发展潜力的少之又少。
“潘总,那您觉得,内地要有几年的时间追得上港岛的经济水平呢?”
有人大声问道。
“你这个问题有意思。”
潘斌笑道:“我说不上来,但要说有这个竞争的发展潜力的话,那肯定是尚海广州、燕京,对了还有一个深圳可以比较。”
“以后家家户户都能买到电视吗?我家也能吗?”
刘红旗忍不住问了一声。
“不仅是你家......”
潘斌看了他一眼,又看向其他人:"只要大家好好干,我保证在年底前大家都能带着够买电视机的钱回家去!"
这番话,可比什么打鸡血的话要鼓舞人心的多。
刘红旗不知道,但他是真觉得自己现在有用不完的力气。
好像所有人都有用不完的力气。
(这章可以算做是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