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拯救国粹

毛伟涛当即拨了过去。

“喂,您好,张老师,我是毛伟涛。”

刚刚直播间的留言,张恒已经基本上了解了毛伟涛联系他的意图。

说心里话,像毛伟涛这样多年坚持,不改初心,始终为传统曲艺的传承和发展努力的老艺术家,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更多的是那些顶着艺术家的名号,为自己捞好处的人。

“毛老师,有什么是我能效劳的呢?”

如果有机会,能为传统曲艺的发展尽一份力,张恒自然不会拒绝。

只是,想要让曲艺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重新被人们接受,并不容易。

毕竟,郭德刚只有一个。

越剧也不像相声。

毛伟涛说了很多,说到最后甚至发起了牢骚。

“国家明明每天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传统曲艺,可是真正落在实处的又有多少?还有人浮于事,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我们团里有个唱小生的,唱念做打,无一不是出类拔萃,可来团里五年了,始终没法转正,每个月拿着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养家都成问题,我向上面反应了多少次,可一直没有结果。”

“每年拍上两出戏,全部靠送票,这就算发展传统曲艺了?都是在做样子。”

能逼得毛伟涛这位性情温婉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发牢骚。

可以想象,现如今越剧的发展和传承已经到了何种危险的程度。

越剧还是个大曲种,那些小曲种呢?

处境只怕更加艰难。

要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张恒也没有好的办法,原以为对方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可现在看来,并不是他想的那样。

难不成让他换上行头去唱戏?

借助他在网络上的号召力,捧出一个越剧网红?

这样……

好像也不是不行。

虽然有点旁门左道,但首先要让越剧红起来。

“毛老师,您……想没想过创新!”

“创新?怎么创新?”

张恒对越剧了解的不多,可传统的越剧名段翻来覆去的也就是那几段。

《牡丹亭》、《西厢记》、《碧玉簪》,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在曲目上下功夫,排出观众喜欢的新戏。

还有就是传统的戏曲表演,太过公式化了,无论是演员,还是舞美设计,都是一板一眼的,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喜欢这种僵硬,一成不变的表演。

所以,方方面面都要变,变得更容易被年轻观众接受。

“毛老师,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对不对的,您……别在意!”

在张恒看来,像毛伟涛这样的老艺术家都很注重传统。

张恒所说的创新,几乎可以说是离经叛道,对方可能并不容易接受。

“不,不,你说的这些……对我很有启发,不过,我需要再好好想想,张老师,您……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希望可以面谈。”

“没问题,不过最近我有些事,可能段时间内没办法去浙江……”

“没关系,我可以去找你。”

呵!

没想到这位老师还是个急性子。

最终两人将见面时间定在了下周。

毛伟涛心满意足的放下了手机,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张恒会这么热心。

“毛老师,您……是要去上海见六哥吗?”

陈立君满脸激动的看着毛伟涛。

这孩子,心里想什么都写在脸上了。

“你也想去?”

“我……我自己买票!”

毛伟涛看着一脸窘迫的陈立君,突然想到了刚刚张恒说的一句话。

越剧要想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最重要的就是捧出一个能够被大家喜欢,愿意去追捧的角儿。

这孩子……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