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秦王朝

烘炉记 一棹碧涛 4364 字 2个月前

随着秦军的南下,北方中原的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也随之而来。原本处于刀耕火种时代的岭南,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一处百越的村落里,村民们好奇地看着秦军带来的犁具和种子。一位秦军将领耐心地向他们示范如何耕地、播种。

“这可比我们以前的方法高效多了!”一位村民惊叹道。

“是啊,以后大家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另一位村民充满期待地说道。

渐渐地,岭南的田野里出现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稻谷飘香。村庄里也建起了学堂,孩子们开始学习中原的文字和知识。

大秦帝国的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秦始皇嬴政,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目光如炬,志在开拓四方,将大秦的版图不断延展,让统一的荣耀照亮每一寸土地。

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各族人民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往。然而,险峻的地势和艰难的交通,犹如一道道天堑,阻碍着彼此更深入的交流。秦始皇决心打破这一困境,派遣了常頞前往打通西南通道。

常頞站在那崎岖的山路上,望着眼前层峦叠嶂,心中感慨万千。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毫不犹豫地带领众人开始了艰难的开凿工程。锤子的敲击声,在山谷中回荡;汗水的挥洒,浸湿了脚下的土地。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终于蜿蜒于山间。因道窄且险,“道广才五尺”,故而被称为五尺道。

五尺道的开通,宛如一条纽带,将大秦的势力直接延伸到了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秦始皇的政令得以迅速传达,官员们纷纷在此“置吏”,建立起了行政机构。大秦的律法和制度,开始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与此同时,经由蜀郡,大秦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日益紧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如同一张大网,将这些地区牢牢纳入了大秦的统治之中。

在西南的一个小镇上,阳光洒在新设立的县衙门前。一位年轻的官员正与当地的部族首领围坐在一起,商讨着如何发展农耕、兴修水利。这位官员名叫李毅,他来自中原,满怀热忱地想要为这片土地带来繁荣。

“首领,我们可以引进中原的先进耕种技术,让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李毅诚恳地说道。

部族首领眯着眼睛,思索片刻后说道:“但这新的方法,我们的族人能适应吗?”

李毅笑了笑,说道:“我会派专人教导,大家一起努力,定能让生活越来越好。”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农田里的庄稼渐渐茂盛,集市上的贸易日益繁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关系愈发紧密,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在北方的边疆,匈奴的威胁始终如阴影笼罩。秦始皇果断下令北伐匈奴,一时间,金戈铁马,烽火连天。在战场上,大秦的勇士们英勇无畏,与匈奴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与此同时,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前往边地,“实之初县”。

华夏历2485年,徙边的人数进一步增加。这其中,有一个名叫赵刚的刑徒。他曾因一时过错而触犯律法,但在接到徙边的命令后,他决定在这片新的土地上重新开始。

“到了边地,大家都要好好干,为了大秦,也为了我们自己!”负责押送的军官高声喊道。

赵刚望着远方茫茫的草原,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里做出一番成绩。

华夏历2486年,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展开,从内地徙民三万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一激励政策,让无数民众怀揣着希望踏上了北去的征程。

在北河的新村落里,人们忙碌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田地里,新翻的土壤散发着清香;城墙上,守卫的士兵目光坚定。

夜晚,篝火燃起,人们围坐在一起。一位老者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能在这偏远之地,为大秦的边疆贡献一份力量。”

旁边的年轻人接话道:“是啊,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这里一定会成为大秦坚固的堡垒。”

在秦始皇的雄韬伟略下,大秦帝国的边疆不断拓展,民族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

华夏历2487年,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秦始皇的东巡车队在沙丘宫的古道上艰难前行,扬起的尘土在烈日下显得格外焦躁。

始皇帝嬴政端坐在马车之中,眉头紧锁,面色苍白。连日的奔波和操劳让他原本健壮的身体不堪重负,此刻,他只觉得胸口一阵剧痛,眼前的景象渐渐模糊。终于,这位一统六国、威震天下的霸主,在这远离咸阳的沙丘宫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始皇的驾崩,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在车队中炸开。而赵高,这个深藏野心的宦官,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的气息。他深知,此刻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于是,他悄悄找到胡亥,眼中闪烁着狡黠与贪婪的光芒。

“公子,如今陛下驾崩,若按长幼之序,当由扶苏公子继位。但扶苏公子与您政见不合,若他登基,您的前途堪忧啊!”赵高压低声音,在胡亥耳边煽风点火。

胡亥本是个贪图享乐、胸无大志之人,但一想到扶苏继位后自己可能的下场,心中也不禁泛起了嘀咕。

“那依赵公公之见,本公子该当如何?”胡亥面露惶恐,急切地问道。

赵高见胡亥已被说动,心中暗喜,继续说道:“公子,只要您愿意,老奴愿助您登上皇位。李斯丞相手握重权,若能说服他与我们一同谋划,此事必成。”

胡亥犹豫了片刻,最终被权力的欲望冲昏了头脑,点头应允。

赵高随即找到李斯,一开始,李斯对赵高的阴谋坚决反对,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驾崩,当遵遗诏,立扶苏公子为新君,此乃天理纲常,岂能违背?”

赵高却不紧不慢地说道:“丞相大人,您仔细想想。扶苏公子向来倚重蒙恬,若他继位,您这丞相之位还能保得住吗?蒙恬军功赫赫,威望甚高,到那时,您恐怕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李斯心中一震,赵高的话如同一把利剑,刺中了他内心深处的忧虑。在权力与忠诚之间,李斯陷入了痛苦的挣扎。最终,利益的诱惑战胜了良知,他长叹一声,选择与赵高、胡亥同流合污。

三人在沙丘宫的密室中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宣布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勒令他们自杀,不得违抗。

诏书迅速传往北方的边疆,扶苏接到诏书后,悲痛欲绝。他深知父亲的脾气,认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于是,在未辨真伪的情况下,扶苏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蒙恬虽觉事有蹊跷,但无奈扶苏已死,自己也被囚禁起来。

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

然而,正值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在马车中迅速腐烂发臭。那股恶臭弥漫在整个车队,令人作呕。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试图用“鲍鱼”的味道掩盖尸体的腐臭味。

一路上,百姓们远远地看到车队,依旧跪地高呼万岁,却不知他们敬爱的始皇帝早已驾崩,如今坐在马车中的是一个阴谋篡位的逆子和一群心怀鬼胎的奸臣。

经过数日的奔波,车队终于回到了咸阳。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登基称帝,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朝廷的大权实际上已落入赵高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