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鲁国早就实行初税亩了,即已经实施了按田纳税的税制。但赋制仍停留在以丘缴赋,这是不公平的。
丘,指的是居民点,以丘缴赋,就是每丘要出马、牛多少这样的方式。但丘是有大小的,有的大丘拥有数百户人口,而有的小丘可能连百户都不到。这样一来,按丘缴赋就太不公平了。
民不患贫但患不均,一个不公平的政策,老百姓也是反对的。季孙肥并非是一个愣头青,他早就作了调研,所以推出了以田缴赋的政策。
也就是说,不管你这个丘大小如何,大家就按你这个丘拥有的实际田亩来计算应缴纳的赋,这便是鲁国历史上的“用田赋”制度。
对老百姓来说,只要你国家推行的政策是公平的,那不管是否对百姓有利,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自古以来,民不跟官斗。当然,到后世就不一定,但现在是春秋,老百姓绝对的没有什么话语权。
但这个制度几乎可以说是符合鲁国利益,因为国家的军事行动需要越来越多的赋,而用田赋可以增加赋,这就解决了鲁国频繁参与战事而赋不足的实际问题。
而整个鲁国,几乎是被三桓瓜分的,三桓尤以季氏一家独大,所以这个政策的推行,季氏家族得到的实际利益是最大的。
老百姓不会有意见,国家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季氏自己得到了更大的利益,你说这样的政策是不是好政策?
至少季孙肥认为是好政策,连冉求都认为是好政策,甚至这个下午,极有可能是冉求对季孙肥提出的!
既然是好政策,那推行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在推行之前,拿着这样一个好政策,去咨询一下国老孔子,是眼下季孙肥能够拿得出的直接得到孔子认可或到可能高度评价的施政措施!
季孙肥有意将孔子拉进自己的朋友圈,从冉求、端木赐、有若等孔子弟子的身上,季孙肥看到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这股政治力量如果能够全部为季氏所用,那季氏就有可能直接取代公室,一屁股坐到鲁国国君那把椅子上去!
所以,冉求非赏奇怪,为何这样一个好政策,老师居然一问三不知!
冉求沉默了,他看得很清楚,老师也许不是单纯地从治政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是赤裸裸地对季氏表示不满。
而且,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满体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是反对对方所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