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回报你的?那我问你,你母亲让你上了高中,你又是如何回报你母亲的?你母的要求过你回报吗?”杜咏梅的声音带着一丝严厉和质问,仿佛一把利剑直刺人心。她的眼神紧紧盯着李佳启,让人无法逃避。
杜咏梅虽然说书没有李佳启读得多,但她的思维却高出李佳启许多。
李佳启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击中,一时间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想要说些什么,但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合适的言辞。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念头,却都无法组织成一句完整的话。
沉默片刻后,李佳启终于低下了头,不再敢与杜咏梅对视。他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付出远远不够。他想起了母亲辛苦工作供他上学的日子,想起了母亲对他的关爱和期望,而自己却从未真正懂得感恩和回报。
而且,当我面对我的孩子们时,我总是开口闭口地谈论他们对我的回报。都说“嫩笋高于竹”,意思是孩子应该比父母更有出息。然而,我的母亲虽然是一个文盲,但她却竭尽全力让我成为一名高中生。相比之下,我作为一个高中生,却满足于我的孩子们的学历比我低,这样才能显示出我比他们更强、更厉害。这种想法真的很荒谬!
李佳启默默地拿起工具,开始继续干活。他的动作变得更加卖力,似乎想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知道,再多的言语也比不上一份真挚的行动。此刻,他只想通过努力工作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歉意和决心。
杜咏梅看着李佳启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她明白,有时候一个尖锐的问题能够触动人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希望这次经历能让李佳启深刻反思,学会珍惜和回报他人的恩情。
可是,杜咏梅她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刺激丈夫,让他变得更好。然而,她却无法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若不是她一次次的以死相逼打击和阻断了丈夫的奋发图强的创业尝试,这个家今天何至于如此。
或许这就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吧,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缺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日子里,杜咏梅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寻找儿子这件事情上面。每一个赶集日,她都会迫不及待地走上街头,四处打听着关于儿子的消息。
她还记得曾经与儿子关系较好的那几个孩子,于是她挨家挨户地去找这些孩子的家长,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线索。
“请问你们知道我家不周过年的时候有没有来过你们家吗?”杜咏梅焦急地问道。
有的家长会摇摇头,表示并不知情;有的则会热心地告诉她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但往往都是些模糊不清的信息。
杜咏梅并没有放弃,她继续向其他家长打听,询问他们是否知道李不周和哪些人商量过年后出去打工的事情,以及具体去了哪个城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仍然没有得到任何确切的答案。尽管如此,杜咏梅始终坚信,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能够找到儿子的下落。
她也曾质问过儿的李不满和女儿李不秀是不是知道哥哥的去向?是不是刻意隐瞒了什么?兄妹俩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李不秀嗫嚅着,好半天才透露出来唯一有用的信息:“大哥……过年前给过我一百块钱,让我留着应急。他说女孩子长大了,需要买些私密物品……”她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近于无,“他说年后要出去打工,可是现在都过去几个月了,他一点消息都没有,我担心他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李不秀说到这里,眼眶微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杜咏梅见实在问不出些什么,只得作罢。
她经常进到李不周住过的那间房间,坐在床沿上发呆,回想着李不周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把床上的被子床单等拆了又叠叠了又拆。
以前,她们夫妻俩总是偷偷溜进李不周的房间,偷看他的日记,偷看他写的文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儿子,可是现在,儿子不声不响的就偷偷跑出去了杳无音讯,他是厌倦了这个家了吗?他是真的不准备再回这个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