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村里最大的变化的就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少、老年人多,没有年幼时的热闹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叔说的那几个山坡都大同小异,陈渝是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长大的,没什么好熟悉的。
告别二叔后,回到家,叫上妻子一起,慢慢溜达到村里水库旁。
水库是一个小型水库。据传,建于六十年代,占地面积约摸有一百五亩左右、十来万平方米。
水库建在山脚下,远离城镇,周边没什么居民,水质清澈。
早年农村还没用上自来水的时候,遇上干旱年月,周围村民来这水库取水食用。
陈渝一个远房堂叔陈兴平承包了水库,用来养鱼。
承包养鱼只是他的副业,根本就没用心经营。
堂叔的主业是白事道士,专在葬礼上吹唢呐。
俗话说:没有二胡拉不哭的人,没有唢呐送不走的魂。
凭借精湛的手艺,堂叔一把唢呐不知道送走多少亡魂。
他们有自己固定的团队,成员除堂叔外,还有负责念经的,有负责打鼓的,有打锣、打钹的,如此等等。
由于收费合理,他们团队在十里八乡很是吃香,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所以,也没把养鱼当回事,对鱼塘的管理基本就不上心。只是到了春节前,划着小船拉几网,卖给附近的村民或事先约好的鱼贩子。
颇有点“任它鱼儿塘里长,我自在外多逍遥”的味道。
堂叔这种乐观、超然的生活态度,很是羡煞旁人。
绕着水库转了一圈,也没看到什么人。
眼看天色渐晚,夫妻二人一边说说话,一边慢悠悠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