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恒生指数恢复到公共卫生事件之前的盘整期水平时,杨开迫不及待地开始计算自己的收益。
他坐在自己那间宽敞而安静的办公室里,桌上堆满了各种交易文件和财务报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形成一片片光斑,仿佛在诉说着这一段充满波折的投资历程。
杨开打开自己精心制作的投资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投资的时间、金额、买入的股票名称以及当时的恒生指数点位。他的手指顺着一行行数据慢慢移动,脑海中不断回忆着每一次决策时的情景。
首先,他计算起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买入的那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当时市场一片恐慌,股票价格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他买入了大量某科技公司的股票,当时这家公司的股价因为疫情冲击,从每股50元跌到了每股10元。杨开投入了500万资金,买入了50万股。如今,这家公司在疫情后的科技浪潮中迅速崛起,股价已经回升到每股40元。仅仅这一笔投资,就为他带来了1500万的收益,扣除掉一些手续费和相关税费,净收益也达到了1300万左右。
接着,他看向自己在旅游行业的投资。这部分投资在疫情期间遭受了重创,他在旅游公司股票上投入了300万,买入时股价为每股20元,疫情最严重时股价跌到了每股5元。他虽然在股价最低点时又增持了部分股票,但总体来说,这仍然是他投资组合中的一个亏损点。现在股价回升到了每股12元,算下来,这部分投资仍然亏损了120万。
然后是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他在疫情初期就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投入了800万买入某知名医疗公司的股票。当时股价是每股30元,随着医疗公司在疫苗研发和医疗设备制造方面的卓越贡献,股价一路上涨,现在已经达到每股80元。这一笔投资为他带来了1333万的收益,扣除成本后净收益达到1200万左右。
杨开一边计算着,一边在本子上做着详细的记录。他的表情时而严肃,时而露出欣慰的笑容。那些在艰难时期做出的决策,那些在市场动荡中的坚守与果断,都在这一刻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最后,他将所有的收益和亏损进行汇总。在公共卫生事件后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总投资为2000万左右(包含后续增持部分),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他的总资产达到了3480万左右,总的净收益达到了1480万。
杨开坐在略显昏暗的办公室里,灯光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投下一片微黄的光晕。他深知,这次计算收益将是对自己在恒生指数投资中的一次全面审视,毕竟,那高达十倍的杠杆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巨额的收益,也可能将他拖入无尽的深渊。
当初,他自己投入了200万,再加上从银行贷款1800万,总共凑齐了2000万的本金进入市场,并且动用了十倍杠杆。这意味着,他实际上控制着价值2亿的投资组合,每一点恒生指数的波动,都被放大了十倍。
随着恒生指数上涨了568点,市场一片繁荣,但杨开知道,在计算收益之前,必须先明确整个投资组合的构成和各项费用。
他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企业上。其中,对一家知名金融集团的股票投资占了总投资组合的40%,也就是8000万(2亿×40%)。在投资时,该股票的价格是每股100元,恒生指数上涨后,股价涨到了每股130元。这部分股票的收益为:(130 - 100)×(8000万÷100) = 2400万。
对一家房地产巨头的股票投资占30%,即6000万。买入时每股80元,现在涨到了每股110元,这部分的收益为:(110 - 80)×(6000万÷80) = 2250万。
剩下30%的投资分散在其他几只股票中,综合计算下来,这部分的收益约为2000万。
这样算下来,投资股票的总收益为2400 + 2250 + 2000 = 6650万。
但这仅仅是毛收益,还需要扣除一系列的费用。
首先是银行贷款的利息,银行贷款1800万,年利率为10%,投资期间共一年,利息支出为1800万×10% = 180万。
杠杆交易的手续费相当高昂,按照交易金额的3%计算。买入时手续费为2亿×3% = 600万,卖出时因为市值增加,手续费为(2亿 + 6650万)×3% = 800万左右,手续费总共600 + 800 = 1400万。
还有其他一些诸如监管费、印花税等杂项费用,大约50万。
那么,扣除所有费用后的净收益为:6650 - 180 - 1400 - 50 = 5020万。
杨开看着这个数字,心中并没有太多的喜悦。他知道,虽然这次通过杠杆操作获得了高额的收益,但这期间他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