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书房,武逸仙看到桌上正放着一沓笔架那么高的清单和一封信。
没有看清单,他先拆开了信封。
在信里,李焰甲请武逸仙接收他从两淮掳掠来的财富,先和侯锡山他们家对接,在申海购买地皮盖厂。
数年前,李焰甲的事业刚刚有起色的时候,他和加藤一辉在望苏楼上曾经对西方的珍妮机品评过。
当时李焰甲对珍妮机不屑一顾,因为在他看来珍妮机无非是一个人多操控几台合起来的纺纱机器,转一圈等于转几圈罢了,等于是一个人干了好几个人的活。
但是大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当时他并不觉得使用珍妮机有什么必要。
不过过了好几年后,李焰甲对于劳动效率也有个更多的认识,加上本次前往两淮目睹了洪灾惨状,让他不由得思索,在传统纺织工艺中,纺纱织布全部由织户独自负担,是否有必要?
他并不是无端地怀疑,事实上在前明的时候,江南纺织业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分工,大纺织主在城里租借织机给失地织户,然后提供被统一纺好的纱锭给织户们织布,颇有些流水线作业的韵味。
至于为什么现在两淮织户们没有进行这种流水作业,自然是因为经过明末顺初这一波,社会上的土地已经被重新分配了一波,此时还没有到明末那种兼并到鸡骨熬油的程度。
而在李焰甲眼中,两淮织户虽然运气不好遇到天灾,但是地主们年年囤货居奇,总有一天会遇到需要卖地的情况,万一到时候没有他李焰甲呢?
如果,如果两淮织户每年劳动能够获得更多一点点的剩余价值,这样一年年攒下来,真遇到现在这种情况,或许也有可以辗转腾挪的地方。
而一年只织布可以产生的剩余价值,当然要比一年既纺纱又织布产生的剩余价值多。
或者说当珍妮机问世以后,人力纺纱注定要被机器纺纱给取代的。
将织户们从低效率的纺纱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更加卖力地去织布,这样布匹的产量又会增加。
随后李焰甲还打算在两淮织户中推广飞梭,再次加快他们的织布效率。
而李焰甲向西洋倾销布匹,找回因为阿片贸易流失的白银的计划,就又会前进一大步!
之前制约李焰甲不建纺纱厂的原因就是他实在没有太多的余钱,又是供养浙党,又是办学,能支起两淮的摊子,已经是津门李家家资丰厚了。
现在一波肥了,李焰甲自然就打算在申海建立纺纱厂,由他统一向两淮织户们提供纱锭,一定程度上还能保证成品布匹的质量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