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寻村踪 ——东川区乡村画卷 前言

寻村踪 资生 7870 字 3天前

坐落于云南省东北隅,昆明之北的东川,是一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它东邻会泽,北接昭通巧家,西靠禄劝,南连寻甸,与四川凉山州的会理、会东隔金沙江相望。东川,这个名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地理特色。

这片广袤的土地,东西最长横跨51.2千米,南北最长纵距84.6千米,总面积达1897.09平方千米。全区辖2个街道、6个镇、1个乡,130个村委会,35个居民委员会。2019年,31.65万居民在此安居乐业,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2.62万人,占总人口的8.27%。城镇与乡村在此和谐共生,13.34万人生活在繁华的城镇,18.31万人耕耘在广袤的田野。

东川,古称东川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秦朝的靡莫之地,至西汉的堂琅县,再到三国蜀汉的朱提郡,历经朝代更迭,东川始终是历史的见证者。隋朝时属恭州,唐朝置唐兴县,后由东爨乌蛮仲由牟的后裔占据,改名那扎那夷。南诏时期,蒙世隆于859年置东川郡,东川之名由此而来。

东川的名称,据云南省历史学会原会长方国瑜教授研究,与会川有关。东川因位于会川以东而得名,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据《蜀中广记》记载,东川府疆域辽阔,东西南北各数百里,与周边地区紧密相连,文化习俗相同,区划设治密切结合。

东川,这片土地,与河流息息相关。金沙江、小江、以礼河、牛栏江等河流贯穿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境内地形陡峭,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仅占2.7%。最高峰硔王山的雪岭,海拔4344.1米,最低处小江汇入金沙江的小河口,海拔695米,高差达3649.1米。

东川的气候,因地形而异,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海拔1600米以下的河谷区,气候温暖湿润;1600至2400米的中山区,气候温和;2400米以上的高山区,气候寒冷。旱季与雨季分明,旱灾、低温、凌冻、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

东川,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气候,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东川的每一寸土地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小江,这条蜿蜒的河流,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将东川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岸,是肥沃的农田,是欢快的田野,是世代居住的村民;西岸,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是古老的矿坑,是勤劳的矿工。

牯牛寨山,这座乌蒙山脉的主峰,以其雄伟的身姿,俯瞰着东川的每一个角落。它的主峰大牯牛寨,海拔4017.3米,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灵感之源。每当云雾缭绕,两峰仿佛化身为两条巨牛,在云端嬉戏,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硔王山,这座古老的山脉,以其险峻的峰峦和深邃的峡谷,见证了东川的沧桑巨变。雪岭火石梁子,海拔4344.1米,是东川的最高点,也是登山者挑战自我的极限。轿子山,硔王山脉的着名秀峰,海拔4223.3米,山巅的高山草甸和湖泊,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东川的水系,是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金沙江、小江、以礼河、牛栏江等河流,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孕育了东川独特的文化。在这里,人们依水而居,依水而作,水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东川的美丽背后,也隐藏着自然的残酷。泥石流,这个东川特有的自然灾害,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小江流域,因为地质构造的复杂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成为了泥石流频发的地区。但东川人民并没有被灾害吓倒,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泥石流抗争,用智慧和勇气,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东川的气候,也是这片土地的一大特色。从河谷的亚热带气候到山区的寒温带气候,气候的多样性为东川的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春天的桃花盛开,夏天的绿意盎然,秋天的金黄满地,冬天的银装素裹。东川的四季变化,如同大自然的调色板,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穷的色彩。

东川,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前来体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可以体验到自然的神奇,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真实。东川,一个值得你细细品味的地方。

在东川的深处,隐藏着无数未被发现的秘密和故事。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或是关于英雄的壮举,或是关于神灵的庇佑,或是关于爱情的悲欢离合,它们是东川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东川人民的精神支柱。

小主,

东川的村落中,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的传统服饰、节日庆典、民间艺术,都是东川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每年的火把节、泼水节、苗族跳花节等,都是东川人民欢庆的节日,也是游客们体验民族风情的好时机。

东川的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铜矿,使得这里被誉为“铜都”。历史上的东川,因铜矿的开采而繁荣,铜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如今,虽然采矿活动有所减少,但铜矿遗址和铜文化博物馆仍然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痕迹。

在东川的乡村旅游中,游客可以体验挖洋芋、烹饪洋芋的过程,感受洋芋文化的韵味;可以走进农家乐,品尝地道的农家菜,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可以在小江边垂钓,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东川的旅游业正在不断发展,轿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小江峡谷、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以及东川红土地、东川老街等人文景观,都成为了游客的热门目的地。每年的东川红土地摄影节,更是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捕捉那独特的红色美景。

然而,东川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都是东川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东川人民正在努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绿色农业,发展可持续旅游,以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川,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生活态度,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心灵的宁静,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未来,东川将继续书写它的故事,无论是历史的沉淀,还是现代的变迁,都将在这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而对于每一个来到东川的人来说,这里都将成为他们心中一段难忘的记忆,一段关于自然、关于文化、关于生活的美好篇章。

在云南省东北部的东川,铜的传说如同古老的歌谣,悠扬地回荡在千年的时光长河中。这片土地,铜金属的储量位居全国第三,铜矿石中蕴含的金、银、镉等稀有金属,以及铅、锌、铁等,使得东川显得尤为珍贵。非金属矿藏如磷矿、石膏、石棉、大理石等,更是开采价值连城,如同宝藏般镶嵌在这片土地上。

东川的铜矿开采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那时,这里的人们便已能开采和冶炼铜矿,制造出各式工具,服务于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汉代时期,铜的冶炼技术达到了巅峰,据《汉金文录》记载,汉代铜洗中,铭文的“堂琅”洗、“朱提”洗就占据了50%以上。东晋时期,白铜的发明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银白如雪,光泽夺目,被誉为“中国银”。

十六世纪中叶,铜的生产量显着增长。清雍正年间,因铸钱铜料不足,东川铜矿的生产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迅速崛起。据《云南铜产志略》记载,从雍正四年到咸丰八年,东川平均年产铜5400吨至6600吨,占全国铜产量的62.42%,被誉为“天南铜都”。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整个矿山濒临停滞,年产铜量不及50吨。

新中国成立后,东川焕发出新的生机。1950年,东川矿区重获新生,开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征程。1953年,东川矿务局成立,同年,东川矿区人民政府也应运而生。1958年,东川市正式成立,将昭通地区所辖会泽县划入,东川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交通的改善,为东川的铜矿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53年,东川铜矿公路竣工通车,打通了通往昆明的第一条公路。随后,功新公路、汤新公路、会新公路相继建成,东川铁路支线也于1966年开始运营。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东川铜矿的开发。

在交通建设的同时,东川还大力提升矿山基础设施。水电站、压风机车间、机修车间等相继落成,古老的矿区焕发出勃勃生机。1953年,重工业部号召“全国支援东川”,引发了“万人探矿”的热潮。到1980年,东川建成了四大矿山采选厂和八个选矿生产系统,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

东川的铜矿,不仅为国家有色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如今,尽管铜矿已停产,但它的故事仍在续写,它的精神仍在传承。在这片土地上,铜的传奇将继续演绎,成为东川永恒的记忆。

岁月如歌,东川的铜矿故事,宛如一条蜿蜒的河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变迁。随着矿山开发的深入,东川逐渐从一个小山村蜕变成为一个工业重镇,它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全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东川的矿山中,矿工们用汗水和智慧,挖掘着地下的宝藏。他们头顶烈日,脚踩泥泞,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锄一镐地开凿着坚硬的岩石。他们的身影,在矿洞深处显得格外渺小,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那闪烁的铜矿,照亮了东川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川的矿山建设逐渐迈向现代化。高耸的选矿楼、现代化的采矿设备、繁忙的运输车辆,构成了一幅繁忙的矿山景象。东川的矿山,已不再是那个简陋的矿洞,而是一个集采矿、选矿、冶炼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然而,随着矿山开发的深入,东川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一系列挑战。这些问题如同阴影,笼罩在东川的上空。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东川人民开始反思,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转型期,东川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他们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轿子山、小江峡谷、东川红土地,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同时,东川也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推广绿色种植,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在东川的街头巷尾,那些古老的铜矿遗址,如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那些斑驳的矿车、锈迹斑斑的矿灯,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而那些曾经辛勤劳作的矿工,也成为了东川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川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升华。在这里,人们学会了尊重自然,学会了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即使在资源枯竭的困境中,也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东川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他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铜矿文化,同时,也将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让东川这颗镶嵌在乌蒙山脉的明珠,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东川,每一块石头都讲述着故事,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希望。这里的人们,正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东川,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成为人们心中那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东川的转型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更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东川的铜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正在被重新挖掘和传承。博物馆、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复,以及铜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都在向世人展示东川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教育方面,东川也正在努力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技能大赛,鼓励年轻人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为东川的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

生态保护也是东川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东川开始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旅游业的发展为东川带来了新的活力。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东川还推出了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东川的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田园风光,成为了游客们的新宠。

在东川,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历史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景观。这里的人们,正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东川的故事,传承着东川的文化,创造着东川的未来。

展望未来,东川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川的故事,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续写,它的未来,将更加充满希望和活力。而对于每一个来到东川的人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一个故事延续的地方。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激荡起改革开放的浪潮,至1999年东川区划调整,这段时光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璀璨彩虹,见证了东川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伟大转变。在这二十年的辉煌岁月里,东川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敢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景。

农村改革的春风吹拂东川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让土地承包合同更加完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共同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全面发展。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中,东川以增强企业活力为目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企业的创办,国有小型商业企业的“国有民营”改革,以及产权转让、合并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探索,都在企业内部推行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制度和养老保险机制的建立,为国有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财税、金融、粮食、供销社、住房等体制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为东川的内部机制有效运转提供了保障,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