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村踪之舍块乡团结村
团结村名大纽地,栎树繁多彝语意。
合作化时团结意,村名含义故事新。
1
引言
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午后,阳光洒满大地,我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前往珙王中团结村的旅程。这片被群山温柔环抱的土地,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历史长河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对我而言,它是一个既神秘又充满诱惑的目的地,等待着我去揭开它的面纱。
我的心中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期待,出发前,我通过不懈的探寻,得知了张学云、张国聪和普存香这三位村民,他们是团结村的资深长者,对村里的历史如数家珍。带着对他们深深的敬意和满心的期待,我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了我的寻根之旅。
初次见到张学云,他正安详地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中轻摇着一把破旧的扇子,眼神中透露着岁月的沉淀,却难掩那慈祥的微笑。我向他表明来意,他微笑点头,邀请我坐下,便开始缓缓道来团结村的故事。
不久,张国聪和普存香也加入了我们的对话。张国聪魁梧的身躯,洪亮的声音,讲述村里的往事时总是洋溢着自豪与热情;普存香则温婉贤淑,她的声音细腻动听,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村里的风土人情。
他们的故事,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在我心间,让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
随着交谈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团结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无数动人的篇章。而这些故事,正是我此行想要挖掘的宝藏。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跟随张学云、张国聪和普存香,走遍了团结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一同探访了古老的祠堂,追溯了村里的家族历史;我们在青石板路上漫步,感受着岁月的沧桑;我们在农家小院品尝了地道的农家菜,体验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乐趣。
这段旅程,不仅让我对团结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结识了一群热情好客、真诚善良的朋友。他们的友好让我感受到了团结村独特的魅力。
如今,当我回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团结村的人们,让我有机会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感谢张学云、张国聪和普存香,他们用真挚的情感,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把这段美好的记忆深藏在心底,让它成为我前行的动力。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传承和弘扬团结村的精神,让这份独特的魅力得以延续。
2
团结村的传说
在珙王中,有一片被群山环绕的美丽土地,那里坐落着一个名叫团结村的小村庄。关于团结村的命名,流传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的精神。
很久以前,团结村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荒芜的山区,居住着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他们各自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彼此之间存在着隔阂和误解。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民族各异,却都有着勤劳、善良的本性。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这片土地,将原本宁静的村庄变成了泽国。面对灾难,村民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团结一心,共同抗洪救灾。他们不分民族,不分你我,用肩膀扛起沙袋,用双手筑起堤坝,用生命守护着家园。
在抗洪的过程中,一位名叫阿贵的年轻人,他勇敢地跳入激流,用身体堵住了山洪来的入口。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同民族的人们纷纷效仿,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抵御洪水。
终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洪水退去,村庄得以保全。这场灾难让村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洪水过后,村民们决定将村庄命名为“团结村”,以此来纪念那段团结抗洪的岁月,也寓意着他们要永远保持民族团结的精神。从此,团结村的名字便流传开来,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响亮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团结村的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村民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还在节日庆典上共同庆祝,共同传承着各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团结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如今,团结村已经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不同民族的语言,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热情。团结村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名称,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激励着人们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
3
团结村的历史变迁
团结村的历史,宛如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它承载着时光的流转,见证了彝汉民族文化的交融,也镌刻着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足迹。
小主,
在民国时期,团结村隶属于巧家县第三区义侠乡,这里彝汉民族杂居,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共融,如同一条纽带,将不同文化的火花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了彰显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当地政府在合作化时期,将这个村庄命名为“团结”,寓意着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新中国成立后,团结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4年,随着东川矿区的设立,团结村划归东川矿区因民区团结乡,成为矿业发展的一部分。1958年,东川市的建立,又让团结村融入了新的城市版图。
1959年,团结村设立了团结大队,隶属于落雪人民公社,开始了集体化生产的探索。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共享劳动成果。1984年5月,随着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团结大队被改为团结乡,隶属于舍块区公所,标志着团结村向现代化农村的转型。
1988年1月,团结乡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改为团结村公所,仍属舍块乡。2000年,我国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村公所改为村委会,团结村正式成为团结村委会,标志着团结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011年至2017年,团结村委会委托昆明市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村组名称保持不变。这一时期,团结村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团结村委会重新划归昆明市东川区管理,这一年,团结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2019年末,团结村委会下辖大纽、马房、汤德、船房、阿桥、小坪子、羊站坪7个村民小组,拥有1720.97亩耕地,主要种植包谷、洋芋、红薯等农作物,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团结村的历史变迁,不仅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史诗,更是一部农村社会发展的缩影。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村从一个彝汉杂居的小村庄,蜕变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村特征的团结社区。村民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书写了团结村的历史,也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4
团结村的居民点
团结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小村庄,由七个各具特色的居民点组成,它们分别是大纽、马房、汤德、船房、阿桥、小坪子、羊站坪。每个居民点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和故事,共同构成了团结村丰富多彩的乡村画卷。
大纽
大纽,作为团结村最大的居民点,它不仅是村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村民们心中的一块圣地。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阳光充足,为村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耕作条件。大纽的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他们勤劳朴实,以种植洋芋、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这些农作物在这里生长得格外旺盛,产量丰富,成为了团结村的主要粮食来源。
在大纽,村民们的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和谐共舞。每当春暖花开,村民们便开始忙碌在田间地头,播种希望。夏日的阳光下,金黄的麦浪翻滚,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秋收时节,硕果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欢声笑语,共同庆祝着丰收的喜悦。冬季,虽然寒冷,但村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利用农闲时间,修缮房屋,准备来年的播种。
大纽的村民们不仅擅长耕作,还擅长养殖家禽家畜。他们饲养的鸡、鸭、猪、牛等家畜,肉质鲜美,深受周边村民的喜爱。养殖业的兴起,使得大纽成为了团结村最富饶的地方,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
关于大纽的传说,流传着一个关于先民们抵御外敌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地方,为了保卫家园,大纽的先民们团结一心,修建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名为“大纽堡”。这座堡至今仍存,它见证了团结村的历史沧桑,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永恒的骄傲。
大纽堡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是一座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堡垒。堡内设有了望台、箭楼、炮台等设施,足以抵御外敌的侵袭。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聚集在大纽堡周围,共同守护着家园。这座堡不仅是一道坚固的防线,更是团结村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象征。
如今,大纽堡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战火硝烟,但它依然屹立在那里,诉说着那段英勇的历史。村民们常常带着孩子们来到这里,讲述着大纽堡的故事,传承着团结村的精神。大纽堡成为了团结村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大纽的村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一心、勤劳致富的精神,努力将大纽建设成为团结村乃至整个东川区的示范村。他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村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大纽堡,也将继续见证着团结村的发展历程,成为村民们心中永恒的骄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房
马房,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与活力的气息,它坐落在团结村东北部,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马房的居民们世代居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以养殖马匹为生,这里的马匹以其膘肥体壮、性格温顺而闻名于世,成为了当地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
马房的居民们对马匹的养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精心照料每一匹马,从饲料的选择到日常的锻炼,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这些马匹不仅能够承担起运输货物的重要任务,还能在农忙时节帮助村民们耕作,是村庄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在马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关于其命名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马厩,它见证了马房曾经的繁荣与辉煌。这座马厩专为过往的商队提供马匹,它们在这里得到休息和补给,然后继续踏上漫长的旅程。商队们对这里的马匹赞不绝口,认为它们是通往各地的重要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厩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它留下的名字“马房”却流传了下来。这个名字不仅是对这里历史的一种传承,更是对马房居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概括。在这里,马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如今,马房虽然不再是过往商队的必经之地,但这里的马匹养殖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特色。村民们依然保持着对马匹的热爱和尊重,他们用传统的养殖方法,让马匹在自然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马房的名字,也成为了团结村东北部这片土地的一个标志,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宁静。
每当夕阳西下,马房的居民们会牵着他们的马匹在村子里悠闲地散步,马蹄声声,与溪水潺潺相映成趣。这些马匹不仅是村庄的运输工具,更是村民们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马房的故事,就像这里的风景一样,宁静而美丽,成为了团结村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汤德
汤德,这个名字承载着团结村西南部这片土地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它位于团结村的西南部,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是一个避暑胜地。这里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适中,为汤德的居民们提供了理想的耕作条件。
汤德的居民以种植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他们的茶叶品质优良,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茶叶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还远销各地,成为了汤德村民们的经济支柱。
在汤德,茶叶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村民们世代相传的种植技艺,使得这里的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他们选用优质的茶树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从选种、施肥、修剪到采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茶叶的品质。每当春茶上市,汤德的茶叶便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关于汤德的名字由来,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汤德原名“汤家地”,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汤姓家族的迁徙和繁衍生息密切相关。在很久以前,有一支汤姓家族从远方迁徙至此,看中了这里的山水风光和肥沃土地,决定在此定居。汤姓家族勤劳智慧,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逐渐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小村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姓家族在汤家地逐渐壮大,他们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随着茶叶产业的兴起,汤家地的茶叶开始闻名遐迩。为了纪念汤姓家族的贡献和茶叶产业的繁荣,村民们将村名由“汤家地”改为“汤德”,寓意着汤姓家族的德行和茶叶的优良品质。
汤德这个名字,不仅是对汤姓家族的尊敬,也是对茶叶产业的肯定。在这里,村民们传承着汤姓家族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着勤劳、智慧、团结的精神,将汤德的茶叶产业推向新的高峰。
如今,汤德已经成为团结村乃至周边地区的一个茶叶品牌,它的茶叶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成为了展示我国茶叶文化和农业发展成果的一张亮丽名片。汤德的居民们将继续努力,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书写汤德更加辉煌的篇章。
船房
在这片镶嵌于团结村东南部的山川之间,坐落着一座历史沉淀的村庄——船房。此地山势险峻,溪涧潺潺,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船房,这个饱含深意的名字,诉说着一段关于勤劳与智慧的传奇故事。
碧波荡漾的江畔,船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这个名字的由来,仿佛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遥想往昔,这里曾矗立着一座规模庞大的造船厂,它如同一位永不言倦的工匠,日夜兼程地锻造着船只。这座造船厂,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依托,也是过往商队心中的希望灯塔。它犹如一座交通要塞,连接着上下游的贸易往来,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小主,
造船厂的工匠们,皆为这片土地的子民,他们对江水与木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以最传统的工艺,将一根根粗壮的木料精雕细琢,拼接成了一艘艘坚固可靠的船只。这些船只或捕鱼、或运输货物、或渡江载人,每一艘都倾注了工匠们的智慧和汗水。
岁月如梭,造船厂见证了无数船只的诞生,也见证了无数商队和渔民的欢声笑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造船工艺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制造所取代。造船厂在经历了辉煌的岁月后,最终因种种原因而关闭,那些曾经的工匠们也各奔前程,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虽然造船厂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的名字——船房,却如同一个永恒的符号,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船房的名字便在村民们的耳畔回响。
船房村的居民们,虽不再亲手造船,却依然保留着对江水的敬畏和对船只的热爱。他们会在闲暇时,讲述那些关于船厂的传说,讲述那些船只载着希望和梦想远航的故事。孩子们在江边嬉戏,模仿着祖先们造船的动作,仿佛在传承着一种精神,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如今,船房村的风景依旧美丽,江水依旧清澈,那座曾经的造船厂,已化作村民心中的一段美好回忆。然而,这段记忆却如此深刻,以至于船房这个名字,已成为这个村庄的代名词,它承载着船房村的历史,也寄托着村民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阿桥
在团结村的中部,阿桥宛如一颗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的明珠,它不仅是交通便利的交汇点,更是连接各居民点的枢纽,承载着村庄的活力与和谐。阿桥的居民们以种植水果和蔬菜为生,他们的作物品质上乘,甘甜多汁,深受周边村民的喜爱与赞誉。
团结村,这个名字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而村庄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标,便是那座名为阿桥的石拱桥,它静卧于基多小河的蜿蜒河岸,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显得古老而温馨。
阿桥之名,源于这里曾经横跨基多小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它如同一条彩虹,跨越两岸,成为居民们通往彼此生活的桥梁。这座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人心的桥梁,连接着两岸居民的情感与友谊。
在遥远的过去,基多小河两岸的居民们各自过着独立的生活。河上的桥梁,成为了他们交流的桥梁,也是他们共同的梦想。于是,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出资,建造了一座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桥梁。
经过工匠们的巧手和智慧,一座雄伟的石拱桥在河上拔地而起。桥的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的打磨,仿佛在低语着关于团结与协作的古老传说。
阿桥的建成,使得两岸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老人们可以轻松地跨越河流就医,商贩们可以更迅速地将货物送到对岸的市场。这座桥,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岁月流转,阿桥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河水冲刷着桥基,雷电击打着桥面,但阿桥始终坚如磐石,仿佛一位守护者,见证着两岸居民们的悲欢离合,岁月沧桑。
如今,阿桥已经成为团结村的象征,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团结与和谐的象征。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桥面上,映照出桥上人们的身影,阿桥仿佛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将两岸的灯火连接在一起。
在阿桥的周围,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关于这座桥的故事,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在桥上欢快地嬉戏,老人们在桥边悠闲地乘凉,谈论着过去与未来。阿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尽管现代的桥梁已经取代了阿桥的功能,但它依然静静地守护在河上,成为了团结村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阿桥的故事,如同团结村的历史,代代相传,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坪子
坐落在团结村西北部的角落,小坪子宛如一颗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明珠。这里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如同大自然的馈赠,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居民。
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翠绿之中,隐藏着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它名叫小坪子。这个村庄的名字,如同它的故事一样,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往昔,这个村庄曾以“小坝子”为名。这个名字的诞生,与村庄独特的地形紧密相连。小坝子地处一片广袤的平原之上,四周群山环抱,地势平坦,宛如一个天然形成的坝子。这里的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是农业生产的天堂。村民们在这里辛勤耕作,种植着稻谷、小麦等农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宁静生活。
“小坝子”这个名字,简单而直接,它如同村庄的缩影,传达了村庄的基本面貌——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就像一个坝子。每当村民们远眺这片宽阔的平原,心中便涌起一股自豪和骄傲:“啊,这就是我们的小坝子啊!”
小主,
随着时间的流转,小坝子的居民们在勤劳的耕作中不断进取,村庄逐渐繁荣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日益兴旺,村庄的文化和风貌也在悄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