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村踪之阿旺镇拖落虎啸松
拖落谐音虎松林,村名故事意深藏。
村中传说虎啸声,松林深处故事长。
一
我,笔名资生,热爱旅行,对乡村生活有着难以言喻的向往和好奇。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我时常想象着那些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角落,那些依旧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乡村,它们如同世外桃源,静静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这是一个让人心情愉悦的日子。太阳高悬在蓝天之上,洒下温暖的光芒,驱散了城市的阴霾。这样的天气,仿佛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让我有了足够的好心情去迎接即将开始的旅程。
在遥远的珙王山中的阿旺镇拖落村。珙王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和神秘。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名山。拖落村,这个名字听起来平凡而朴实,但它隐藏在珙王山深处,犹如一颗未被开采的璞玉,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我决定踏上一段寻村踪之旅,寻找那些被时光遗忘的乡村故事。这些故事,或许隐藏在村中的古老祠堂里,或许散落在村民的口头传说中,或许就刻在那些斑驳的石墙和沧桑的树木上。我想要用我的眼睛去捕捉这些故事的影子,用我的笔去记录这些故事的细节,让它们在文字中重新焕发生机。
在出发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试图了解拖落村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和人文景观。我还特意购买了一本关于珙王山的导游书,上面记载着山中的奇花异草和珍稀动物,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旅程充满了期待。
我的背包里装满了必需的旅行用品,包括相机、笔记本、地图、指南针,以及一些简单的户外生存工具。我还带上了几本书,打算在旅途中阅读,让心灵得到短暂的休息和升华。
周末的早晨,我提前醒来,洗漱完毕后,便开始忙碌地整理行囊。我打开窗户,让清晨的阳光洒满房间,感受着那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的每一寸。我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带着泥土气息的清新。
在阳光的照耀下,我穿上了轻便的旅行装,戴上了草帽和墨镜,背上了背包,踏上了通往拖落村的旅程。我心中充满了期待,不知道这次寻村踪之旅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和感动。我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这段旅程都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二
当我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步踏入拖落村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村庄的环境宁静而和谐,古老的石墙、木门、瓦顶,每一处都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村中的小路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和野草的芬芳。我对这个被时光遗忘的乡村充满了好奇,想要探寻它背后那些尘封的故事。
踏入村庄,我看到了一片片金黄的稻田,稻穗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村口,他们穿着朴素的衣物,脸上洋溢着朴实无华的笑容。我向他们问好,他们热情地回应,仿佛早已预料到我的到来。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遇到了三位热情的村民:周正方、王国德和李兴芬。他们分别是村里的长者,对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了如指掌。
周正方老人,一头银发,眼神中透露出深邃的智慧。他告诉我,拖落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村民们世代在此繁衍生息,依靠着山中的自然资源,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座石桥,说那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王国德老人,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他向我展示了一幅古老的村谱,上面记载着村里每一位祖先的名字和事迹。他指着其中一位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敢抵抗外敌的故事,让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李兴芬老人,面容慈祥,笑容可掬。她向我介绍村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告诉我村民们是如何庆祝丰收,如何祭拜祖先。她还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趣事,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随着三位老人的讲述,我对拖落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生活的坚守,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跟随周正方、王国德和李兴芬老人,参观了村里的古建筑、传统民居和自然景观。我还参与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了割稻、挑水、编竹等农活,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乐趣。
这段初入拖落村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我决定在这里多停留一些时间,继续探寻那些被时光遗忘的乡村故事,将这份独特的记忆永远留在心中。
三
在拖落村,历史的长河如同一条蜿蜒的溪流,静静地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拖落村从清朝到现代的变迁,它历经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小主,
清朝时期,拖落村属于四川省的一个偏远县份,那时的它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据周正方老人所述,拖落村的名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彝语含义是“美丽的山谷”,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拖落村位于珙王山深处,四周环绕着翠绿的山峦,中间是一个宽广的河谷,河水清澈见底,四季常流,因此得名。
在清朝时期,拖落村属于该县的一个乡,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外界交流不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清朝末年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拖落村的归属开始发生变化。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拖落村被划归到了一个新的行政区域。这一时期的拖落村,虽然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农耕文化,但开始有了更多的外来交流,一些新的思想和文化逐渐传入村庄。
新中国成立后,拖落村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50年代,土地改革使得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村庄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拖落村也在此期间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成为了附近一个乡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拖落村的经济逐渐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拖落村成为了珙王山下一个镇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村庄的名字和归属稳定下来,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却依然保留着。
在各个时期,拖落村的归属变化反映了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从清朝的偏远小村庄到现代的乡镇社区,拖落村的历史变迁不仅是一部村庄发展的史册,也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缩影。
如今,拖落村虽然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步伐,但它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依然丰富。村民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村庄的过去和未来,它们如同古老的歌谣,在拖落村的土地上悠扬回荡。
四
拖落村下辖的村民小组众多,每个小组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构成和经济活动。以下是对这些小组的详细介绍:
1.拖落组(1-4组)
拖落村的心脏地带,坐落着拖落组的(1-4组),这里不仅是村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以下是关于拖落组(1-4组)的详细介绍:
拖落组,这四组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拖落村的中心,被群山环抱,宛如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画卷。地势平坦,背倚翠绿连绵的山峦,面朝广阔的田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宛如人间仙境。
海拔约1500米的拖落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清凉宜人,冬季虽寒却雪景如画。村民们与这片土地和谐共生,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农业生产,与这独特的气候相得益彰。
拖落组(1-4组)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传统居民,世代繁衍生息,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苗族和彝族居民的融入,更增添了拖落组的多元文化色彩,各民族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织就了拖落组独特的社区画卷。
在这里,水稻种植是村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活动。连片的稻田,绿意盎然,稻苗在阳光下轻轻摇曳,成为村庄最动人的风景。村民们遵循着古老的农耕智慧,精心耕作,保证了粮食的丰收,也收获了生活的希望。
除了水稻,村民们还兼顾养猪、养鸡等副业。这些副业不仅丰富了村民的餐桌,也为他们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饲养的猪和鸡,肉质鲜美,深受市场欢迎。农历新年,村民们还会举行盛大的杀猪宴,欢聚一堂,共享丰收的喜悦。
在农业生产之余,村民们还善于利用山上的资源,采集野生药材和竹笋等,这些产品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必需,也是他们交换生活必需品的重要途径。尽管生活简朴,但村民们的心灵手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总之,拖落组(1-4组)不仅是拖落村的核心,更是这片土地上勤劳、朴实村民的象征。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浓厚的乡村气息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拖落组的故事,如同拖落村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乡村生活的生动缩影,诉说着岁月静好,人间值得。
2.下坪子小组
下坪子小组,镶嵌在拖落村南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之利、宜人的气候和丰饶的自然资源,成为拖落村不可或缺的瑰宝。
坐落在拖落村南部的下坪子小组,地势开阔平坦,四周被苍翠欲滴的山林环抱。拖落河在此蜿蜒流淌,为小组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河岸两侧绿意盎然,树木遮天蔽日,清澈的河水映照着蓝天白云,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绝佳之地。地理位置的优越,不仅便利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海拔约1400米的下坪子小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画。夏季,轻柔的凉风拂过,带来丝丝清凉;冬季,虽然偶尔寒风呼啸,但温暖的阳光总能驱散严寒,带来春意。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既沐浴在大自然的恩泽,又适应了这里的气候节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坪子小组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他们勤劳、善良,是这里的传统居民。在这里,汉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同时,小组内也融入了少量的彝族居民,他们的加入为下坪子小组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两个民族和睦共处,共同维护着小组的和谐与稳定。
下坪子小组的经济命脉是水稻种植。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村民们世代相传的耕作技艺,使得水稻年年丰收,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芒,整个小组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除了水稻种植,下坪子小组的村民还从事养鱼和采集野生药材的经济活动。养鱼业在这里蓬勃发展,村民们利用河边的鱼塘,养殖了草鱼、鲢鱼等多种鱼类,这些鱼类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需求,也成为他们换取现金的重要途径。采集野生药材则是下坪子小组的另一特色经济活动。小组周边的山林里,生长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村民们熟悉这些药材的采摘,他们会在合适的季节进入山林,采集这些珍贵的药材,然后将其销售到市场上,换取生活所需。
下坪子小组的村民们勤劳智慧,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了多种经济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也为拖落村的经济繁荣添砖加瓦。在这里,村民们的生活节奏虽然不快,但他们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满足。下坪子小组的故事,是拖落村多元文化和发展历程中的一曲动人乐章。
3.大沟边小组
在大沟边小组,拖落村东部的绿意盎然之地,一片自然原始的画卷徐徐展开。这里的地形地貌独特,宛如大自然的巨笔,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水长卷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画卷。
大沟边小组坐落在拖落村东部,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沟壑交错。这里的山势如刀削斧劈,沟壑深邃,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小组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四季常绿,景色如画。沟壑中的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与生机。大沟边小组的地理位置既险峻又美丽,犹如拖落村自然风光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海拔约1600米的大沟边小组,气候凉爽宜人,四季分明。夏季,山间凉风习习,为村民们带来一丝清凉;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雪后的山景却美不胜收,宛如仙境。村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气候,他们的生活节奏和农业生产都与之和谐相依。
大沟边小组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他们在这里世代居住,传承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同时,小组内也少量混居着彝族居民,他们的到来为这里增添了多元的文化色彩。两个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着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大沟边小组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种植玉米和土豆。这里的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这两种作物的生长。村民们根据季节变化,精心耕作,保证了农作物的丰收。玉米和土豆不仅是村民们的主食,也是他们交换生活必需品的重要物资。
除了农业,大沟边小组的村民们还善于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从事采集野生药材的经济活动。小组周边的山林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中草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等。村民们世代相传的采药技艺,使得他们能够识别和采集到这些珍贵的药材。这些药材不仅满足了当地村民的医疗需求,也是他们对外销售,换取现金的重要途径。
生活在这片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大沟边小组的村民们不仅学会了适应,更学会了尊重和保护这片土地。他们深知如何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这片土地上生命得以生生不息。在这里,村民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生活乐章。大沟边小组的故事,是拖落村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生动缩影。
4.祭龙凹小组
在拖落村的东北隅,坐落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祭龙凹小组,它是拖落村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了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祭龙凹小组依偎在拖落村东北部,地势平缓,四周被茂密的树木和连绵的山峦环抱。小组的中心地带毗邻雄伟壮观的祭龙山,山势巍峨,峰回路转,是村民们心中敬仰的神山。祭龙山不仅滋养了小组的水源,更是村民们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福祉的圣地。祭龙凹小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又为村民们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海拔约1500米的祭龙凹小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宜人,冬季虽寒却不失温暖。山间的雾气缭绕,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村民们与这片土地相依相伴,他们的生活节奏和农业生产都与这独特的气候相得益彰,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
小主,
祭龙凹小组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他们是这里的主体民族,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同时,小组内也和谐地融入了苗族和彝族居民,他们的到来为祭龙凹小组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色彩。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编织了祭龙凹小组多元化的社区文化。
在这里,水稻种植是祭龙凹小组的主要经济活动。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村民们世代相传的农耕技艺,使得水稻年年丰收,金黄的稻谷铺满田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除了水稻种植,村民们还兼营养猪、养鸡等副业,丰富了餐桌的同时,也为家庭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来源。饲养的猪和鸡肉质鲜美,深受市场欢迎。此外,村民们还利用山上的自然资源,采集野生药材,这些药材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祭龙凹小组的村民们不仅勤劳,而且富有创造力。他们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了种植中药材、发展生态养殖等一系列生态农业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祭龙凹小组成为了拖落村乃至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