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能说惠道》播出(中)

莫名之间很多人都有些酸了,我们也想要这样的友情,这么好的朋友。

不自觉间他们又想起了张浩之前所说的那些话:“朋友不用多,有几个真正可以交心的朋友就好了。朋友之间怎么舒心就怎么过,当我们互相想念,需要互诉衷肠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出现。”

后来王慧明显感觉到张浩一直在谈论自己的家庭,有些偏离了大的主题,随后又进行了一些辅助性的询问最后又将话题转回了音乐上面。

后来王慧又询问了张浩一些工作性质,又很尖锐的问为什么他只写歌给王博?

张浩先是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也让很多外行人慢慢了解到了音乐公司的运行机制,了解到了原来音乐幕后原来有那么多。

无论是作词作曲的创作也好,乐手团队的协调也好,录音棚的使用,编曲的各种可能性尝试,有时候一个建议需要团队需要进行无数次的磨合和试验,而且最终还不一定能行。

每一次音乐的尝试,每一次的制作都是由许多人一起共同努力才有的成果,而不是仅仅只是歌手一有想法一拍脑袋就能制作出来的。

这背后还隐藏着很多幕后工作人员的加班以及尝试。

当你听到一段很好听的旋律的电子合成的时候,一段非常打动到你的间奏的时候,如果这些声音不是简简单单用一种乐器制作而成,而是电子合成或者是自然界里面的声音以及现实当中的录音,那么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很长时间打磨并且尝试才能得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时观众们才知道幕后也是不容易的,作词作曲虽然在硬件硬性上不用那么多,也不用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却很吃天赋和创作性。

编曲虽然对天赋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但是对乐理的要求,对乐器的了解,对编曲设备的掌握,对于设备的好坏,对于人数和时间乃至经验都是有着很苛刻的要求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一个常年待在录音棚里面做着混音的混音师或者音乐制作人,他们才会受到业内真正的音乐人的追捧。

因为他们这么多年进行的专业编曲的经验,判断乃至直觉是很多人没有办法具备的,也是一家音乐公司里面真正的人才储备,真正不可或缺的。

就这样,大家好奇的听着张浩说着一首真正发行的歌曲的前世今生。

从一个灵感,一个主题,再到找到专门的作词作曲人填词作曲,然后到之后的乐队和乐手之间演绎,修改,磨合,在经历过无数个日夜的加班编曲以及录制,最终才能被录制成可以发行的音乐母带。

小小的一张专辑,一共也就十到十几首歌,却是一整个团队小到几人大到近百人,在无数个加班和讨论之后的心血。

每一张专辑凝聚的不仅仅是演唱者的情感和演绎,同时也是每一个音乐幕后制作人辛勤付出的回响。

等张浩激情的说完了这些之后,他才解释起了为什么自己只给王博写过的这件事。

大家才知道张浩不仅给王博写歌,还给魏松写过歌,也给其他的歌手写过歌,但是很多被退了回来。

而很多被邀歌成功的也被修改了编曲或者词曲,这让张浩很难受,所以有些音乐人张浩就不再合作了。

观众们了解到张浩作为音乐制作人,工作不仅仅是给人作曲和填词,有的时候也会接外包的音乐。

这些音乐他们则是需要根据甲方的需求进行编曲混音,当然如果是不专业的个体来的单子,他们也可以帮忙接着在作曲和作词上进行修改。

在公司时张浩还得配合词曲部门帮忙制作混音,这本身就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再加上张浩还领了一个领唱员的工作。

所以此时大家才知道张浩不是不写歌不作词,而是他的工作性质不仅仅只是这些。

同时因为在业内的名气不显,所以没有多少人愿意找他,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他。

毕竟在行业里了解一个人最简单直观的就是名气和作品,而张浩的作品虽然有,但是很明显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张浩的歌都火了,但是他这个创作者却没火,而且很明显他没有多少的名气。

简而言之,除了王博和几个好友之外,没有人找他写歌,这是最致命的。

同时张浩对自己创作的音乐有极大的控制欲,这让很多小歌手想捡个漏也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