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卖烤羊肉串的古丽

我对李佳说,看看吧,读万卷书,还要行千里路。如果不是这次来西北,你能想到一个村子的名字都包含这么深刻的含义吗。

历史上的吐鲁番地区和西北其他地区差别不大,都是一片荒漠,缺乏水源、寸草不生。

我们伟大的先民们,利用山麓、冲积扇形边缘地带,利用地势的高低截取地下水源,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致上由地下横向渠道、竖井、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涝坝)组成。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在春、夏季节大量积雪融化流下山谷,汇入戈壁滩地下。历史上的先民们利用山体的坡度,巧妙地、开创性地发明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深埋于地下,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流失,流量稳定,保证自流灌溉。让这一带荒无人烟的荒漠地区变成草原肥美、土壤肥沃、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幸福之都。

坎儿井不知道最先是谁发明的,西汉汉武大帝刘彻为了抗击匈奴,从内地移民充实边防、修渠屯田,大力开发了当时处于荒芜的西北地区,修建了仅次于关中平原的大型水利重点地区。

《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就有关于坎儿井的记录: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

可以看出这处坎儿井工程有六个竖井,井下通渠引水,显然是汉代修筑的坎儿井。

资料记载,现存的坎儿井大多是清朝初期以来为了大力开发西北而修建。目前共有坎儿井1700多条,总流经里程5000多公里,到现在仍然可以正常使用,浇灌着面积达50多万亩大片的绿洲良田,对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用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吐鲁番地区,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酷热少雨,称为中国“干极”。按道理这里是属于极度不适宜居住地带。

因为先民发明的坎儿井,有效地灌溉了吐鲁番盆地多达数十万亩的区域良田,大量种植粮食、油料、棉花、葡萄、瓜果、蔬菜,孕育着盆地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绿洲。

美女老板娘引我们到她后面的院子里,掀开一块厚厚的木板,露出一个蓄满水的水池,听着“哗哗”的流水声,她指向院子外面,这些水就是从远处比较高的地方,通过地下暗渠流过来的,村子里每户人家在自己院子里修建好蓄水池,利用水位高低的落差,从渠里引水流进院子,需要用水时直接取来就行了。

至于为什么要修建蓄水池,她解释这些水是高山冰雪融化渗进戈壁滩地下,再流向水平较低的位置,不可能一年到头总是一定的流量,蓄水池可以解决坎儿井没有水时候,仍然能保证居民有水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