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孩子换牙和讨人嫌

一、孩子换牙

(一)换牙的生理过程

孩子换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发育过程。一般来说,儿童换牙的年龄从六岁开始一直持续到12-13岁左右才会结束。六岁时,通常第一颗牙齿开始脱落,往往是下颌中间的牙齿,也就是切牙开始掉落。到七岁左右的时候,门牙就逐渐脱落被恒牙替代。七岁到八岁的时候,门牙旁边的侧切牙也开始脱落。此后,陆陆续续到11 - 12岁,磨牙(槽牙)和尖牙也开始更换。中间在8 - 9岁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约两年的空档期,孩子没有牙齿脱落,这也是正常现象,家长无需过分着急,一般到10岁左右孩子又会进入下一个换牙时期,完成整个乳牙的替换过程。这一过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标志,表明孩子从幼儿期向儿童期、少年期过渡,身体在不断发育成熟。

(二)换牙对孩子的影响

1.生理影响:在换牙期间,孩子的口腔会经常处于一种不适的状态。乳牙松动时,孩子可能会感觉到牙齿的晃动,这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咀嚼功能。例如,孩子在吃一些较硬的食物时,可能会因为松动牙齿的疼痛而避开这些食物。而且,新牙的萌出也可能会带来疼痛和瘙痒感,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用舌头去舔新牙或者晃动的乳牙,这如果过度的话,可能会影响新牙的正常生长方向,导致牙齿不齐等问题。

换牙过程中,孩子的牙齿缺失或新牙生长时,面部外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当门牙脱落时,孩子的笑容会出现明显的改变,缺牙的部位可能会让孩子看起来有些滑稽,这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对外貌有一定关注的年龄段。

2.心理影响:换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他们可能会对自己掉落的牙齿感到好奇,不知道为什么牙齿会掉,新牙又从哪里长出来。同时,他们也可能会产生担忧的情绪,担心牙齿掉了就长不出来了,或者新牙长得不好看。这种好奇与担忧的情绪可能会让孩子频繁地向家长询问关于换牙的问题,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答。

在换牙期间,孩子的外貌变化可能会影响他们在社交中的表现。例如,同学可能会因为孩子缺牙而取笑他们,给孩子取一些外号,像“小豁牙”之类的。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害羞或者自卑,从而影响他们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内向,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

(三)家长在孩子换牙期间的应对措施

1.健康指导:家长要特别注重孩子换牙期间的口腔卫生。督促孩子每天早晚刷牙,并且要使用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因为在换牙期间,口腔内的环境比较复杂,食物残渣容易残留在牙缝和牙齿松动的部位,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龋齿等口腔问题。

在饮食方面家长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给孩子提供富含钙、磷等营养元素的食物,以促进新牙的健康生长。像牛奶、豆制品、鱼类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同时,要避免孩子过多食用过于精细的食物,适当让孩子吃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如苹果、玉米等,这样有助于乳牙的自然脱落和恒牙的正常萌出。

2.心理疏导:当孩子对换牙产生疑问时,家长要耐心地解答。比如孩子问为什么牙齿会掉,家长可以简单地向孩子解释这是身体成长的自然现象,就像小树长大了要换叶子一样。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比喻方式来回答问题,能够减轻孩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