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石门之战

秦献公站在新收复的河西城头,猎猎寒风卷动他的披风,宛如烈烈战旗。他目光冷峻,凝视着远方,心中既为初战告捷而振奋,又深知魏国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场更为惨烈的风暴即将来袭。此时,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些年秦国在魏国铁骑下的屈辱,那一幕幕百姓流离、山河破碎的场景,让他攥紧了拳头,暗暗发誓定要让秦国彻底翻身。

秦宫之中,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攥出水来。嬴虔、嬴渠梁及诸位大臣齐聚一堂,众人的脸庞或坚毅,或忧虑,皆因这变幻莫测的战局而心绪难平。

嬴虔性急如火,上前一步,“扑通”一声单膝跪地,抱拳高声道:“父王,如今咱们士气正盛,儿臣愿率敢死之士,趁胜追击,直捣魏国腹心,把那些年丢失的颜面、土地,统统夺回来!孩儿每念及往昔魏人欺凌之耻,便夜不能寐,今战机已现,万不可错过啊!”他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好似下一秒就要冲出去手撕敌军,那股子刚猛决绝之气,震得殿内一片寂静。

甘龙却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出列,躬身劝谏:“大王,此举万万不可莽撞行事啊!《诗经》有云:‘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当下秦国虽初尝胜果,可变法尚未深彻,根基未稳。魏国称霸多年,底蕴深厚,犹如沉睡雄狮,一旦惊醒,反扑之力不可小觑。况且我军新胜,兵力亦有折损,粮草亟需补给,此时贸然深入,若战事不利,秦国恐有倾颓之危,还望大王慎思。”他心中满是对秦国未来的担忧,深知一步踏错,满盘皆输,言辞恳切,引经据典,盼能唤醒秦献公的冷静。

嬴渠梁剑眉微蹙,沉思良久后,沉稳开口:“父王,儿臣以为,大哥与甘龙大夫所言皆有其理。当下,进取与稳妥需兼顾。儿臣建议,一方面加派精锐斥候,远探魏境,洞悉敌军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在河西咽喉要道火速修筑壁垒,囤积粮草军备,以逸待劳。再者,可谴能言善辩之士出使他国,或寻盟友,或乱魏之联盟,为我秦国争取更多周旋余地。”他语速不快,却字字千钧,目光坚定而深邃,心中早已将应对之策反复推演,只盼能助秦国度过危局。

杜挚也在一旁小声附和:“公子所言甚是,这纵横捭阖之术,关键时刻或能成为我秦国的救命稻草。况且国内变法正值紧要关头,农事、吏治皆不可荒废,唯此方能支撑长久之战。”他微微弓着背,眼神透着几分怯懦,满心想着只要稳扎稳打,秦国或能在这乱世夹缝中寻得生机。

秦献公微微点头,目光赞许地扫过众人:“诸位爱卿所言,皆有可取之处。渠梁,派使之事交由你去安排,务必挑选机警善辩之才,摸清他国心思,寻得合作契机;虔儿,你即刻回校场,精选锐卒,强化训练,加固河西防线,险要之处多设暗哨,密切留意魏军动向,若有异动,及时来报;甘龙,你亲赴田间,督促农事,保障粮草无虞,此乃军兴之本;杜挚,你全力协助整饬吏治,清查奸细,稳固后方。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众人齐声领命,各自匆匆而去,偌大的宫殿内,唯余秦献公一人,他缓缓踱步至地图前,目光久久凝视着石门之地,似要将那山川脉络看穿,一场决定秦国命运的大战,已在他心中悄然布局。

与此同时,魏国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仿若暴风雨前的死寂。魏惠王怒目圆睁,拍案而起,震得案上竹简四散:“小小秦国,竟敢如此挑衅!寡人定要集结大军,踏平秦国,夺回河西!让他们知道我大魏的厉害!”台下众臣面面相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忧虑,他们深知,如今的魏国,外有强敌,内有隐忧,这一战,艰难万分。

老将庞涓出列,躬身沉声道:“大王息怒。秦国现今势头正猛,且战术诡谲多变,不可轻视。依臣之见,我军当徐徐图之,先稳固内部,修复与韩、赵关系,以免他们趁火打劫,再集结精锐,步步为营,夺回河西。切不可因一时意气,中了秦人之计。”他声音低沉,心中暗自权衡着秦魏两国如今的实力对比,早年随吴起征战的经历让他深知,战场上任何轻敌之举都可能招来灭顶之灾,因而话语中透着沙场老将的稳重与谨慎。

公子卬却冷哼一声,满脸不屑地跨出一步:“将军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魏军武卒天下无敌,不过是之前一时疏忽,才让秦军得逞。此次只需我亲率大军,直捣黄龙,必能让秦国那帮蛮子跪地求饶!”他脑海中尽是自己凯旋而归、受众人敬仰的画面,骄纵之气溢于言表,全然未将秦军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