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朝堂辩论

秦朝历险记 书生撰稿 1200 字 19小时前

秦国栎阳的宫殿内,气氛仿若被一层寒霜笼罩,冰冷且凝重。秦孝公嬴渠梁端坐于王座之上,面色阴沉似水,双手紧攥着扶手,指节泛白,心中的怒火几近喷薄而出。商鞅一袭青衫挺立殿下,身姿依旧挺拔,可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着不甘与忧虑,他怎么也没想到,变法大计竟在朝堂之上被死死卡住,反对之声如汹涌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老甘龙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率先向前一步,跪地叩首,声音悲戚而恳切:“大王啊,老臣冒死进谏。变法一事,万不可行呐!秦国能有今日的安稳,靠的是历代先王谨遵祖制,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祖宗之法,历经岁月磨砺,已如参天大树之根基,深植于秦国这片土地,稍有动摇,大厦将倾啊!”老甘龙说罢,抬起头,目光直直地望向秦孝公,眼中满是忠诚与执着,仿佛在说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

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朝堂众人,继续说道:“自穆公以来,秦国凭借着祖宗传下的耕战之法、世卿世禄,凝聚起各方势力,才得以在西陲站稳脚跟。商鞅却要贸然变更,这不是自毁长城吗?且看这废除世卿世禄,多少公族子弟、功臣之后,靠着祖上荫蔽,为秦国戍边杀敌、理政安民,若一朝尽废,他们寒心不说,秦国多年积累的向心力必将土崩瓦解。”老甘龙言辞恳切,眼中隐隐有泪光闪烁,那是对往昔秦国荣耀的追忆,也是对变法可能带来的“混乱”的痛心。

“再者,商鞅所推崇的严刑峻法,百姓能承受得住吗?秦国百姓向来淳朴,习惯了旧有的宽松治理,骤然收紧律法,恐引发民怨沸腾,届时秦国上下人心惶惶,何谈富强?”老甘龙微微摇头,满脸都是忧虑之色,似乎已经看到秦国在变法的“折腾”下走向衰败。

杜挚见状,也赶忙上前附和,急得额头上汗珠滚落:“大王,老臣也以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自古以来,各国变法者众多,可真正得以善终、让国家长治久安者,寥寥无几啊。商鞅所提之法,新奇有余,稳当不足,全是些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主意,这要是推行开来,秦国上下必乱成一锅粥,还望大王收回成命呐!”杜挚边说边用袖子擦拭着汗水,他深知一旦变法,自己这安逸的为官日子怕是要到头了,是以反对得格外卖力。

嬴姓公族的一位长辈嬴崇也站了出来,他身形消瘦,眼神却透着犀利,高声道:“大王,且看这废除世卿世禄制,此乃动摇国本之举。我等嬴姓公族,为秦国开疆拓土、浴血奋战,世代蒙荫,才有了今日的爵位与封地。商鞅却妄图一朝废除,使那些寒门子弟与我等平起平坐,这不是寒了功臣之心,乱了尊卑秩序吗?秦国还如何安稳?”嬴崇一想到家族的荣耀可能就此黯淡,声音不禁有些颤抖,满心的愤懑溢于言表。

朝堂上其他大臣也纷纷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

“这商鞅,外来之人,怎懂得秦国的国情,贸然变法,怕是要将秦国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是啊,祖宗规矩传承多年,哪能说改就改,一旦乱了章法,外敌入侵可如何是好。”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之时,突然,一位老臣猛地挣脱旁人的阻拦,踉跄着冲上前,“扑通”一声跪在秦孝公面前,以头抢地,声嘶力竭地喊道:“大王啊,老臣愿以死相谏,万不可听商鞅蛊惑,行这危及秦国根本之事啊!若变法推行,我嬴氏宗庙将不得安宁,祖宗英灵亦不得安息啊!”说罢,已是涕泪横飞,额头也磕出了鲜血,染红了殿前的地砖。

这一举动,仿若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群臣更为激烈的反对情绪,反对声浪如排山倒海之势。

紧接着,又有几位大臣受到感染,纷纷效仿,或跪地叩首,或捶胸顿足,口中高呼:“大王昏庸啊!祖宗之法不可废,变法必招大祸,秦国危矣!”一时间,大殿内哭喊声、咒骂声交织在一起,乱成一团。

商鞅心中怒火中烧,却强压情绪,上前一步,拱手作揖,朗声道:“诸位大人,时代不同,局势各异。秦国当下,外受列强欺压,内有民生凋敝,若继续因循守旧,抱着祖宗之法不放,无异于坐以待毙。诸位只看到变法带来的一时动荡,却看不到不变法秦国将面临的亡国之危!”商鞅目光炯炯,扫视众人,试图以理服人,“就如治病,病入膏肓,要用猛药,旧方怎能起效?变法,正是为了顺应时势,救秦国于水火。”

老甘龙冷哼一声,怒视商鞅:“你这黄口小儿,懂得什么!秦国的规矩,是历代先王用鲜血和智慧铸就,岂容你轻易篡改?你口口声声说变法图强,我看你是别有用心,妄图扰乱秦国根基!”老甘龙气得胡须都微微颤抖,在他眼中,商鞅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竟敢挑战祖宗成法。

商鞅不卑不亢,微微一笑:“甘龙大人,若先王在世,面对如今秦国困境,想必也会求新求变。我所倡导之变法,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皆是以秦国国情为基,以强国富民为旨。大人只只知守旧,却不顾秦国未来,这才是真正的不忠啊!”商鞅心中虽对老甘龙的辱骂有些恼火,但他明白,此刻必须以理服众,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杜挚见状,又跳出来争辩:“哼,你说得轻巧!即便变法有些许好处,可这过程中的动荡谁来承担?且不说百姓能否适应,单是这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政令不通,国家如何运转?一旦出了乱子,外敌趁虚而入,秦国危矣!”杜挚一脸焦急,试图用种种可能出现的乱象吓退众人,维护他所习惯的旧秩序。

秦孝公一直沉默不语,听着双方你来我往的争论,心中权衡利弊。他深知变法阻力重重,可秦国若不变法,迟早会被列强蚕食。但眼前这几乎失控的朝堂局面,也让他意识到,不能强行推进。沉思良久,他缓缓开口:“今日诸位爱卿所言,寡人皆已听闻。变法一事,关乎秦国兴衰,不可草率。既如此,且改日再行商议,退朝!”秦孝公这番话说得沉稳有力,可眼神中仍透着几分无奈与坚定。

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群臣虽心有不甘,但也纷纷行礼告退。商鞅望着离去的众人背影,暗暗握紧了拳头,他认为,这场变法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为了秦国的崛起,他已无所畏惧。而秦孝公,独自坐在王座上,凝视着空荡荡的大殿,心中则在思索着如何才能冲破这重重阻碍,开启秦国的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