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托儿所

3.教育市场化对托育的影响

2003年,教育部牵头提出,幼儿园开办要坚持走以市场为主体的模式,家长通过市场购买服务的形式解决托幼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托儿所的消失比重远大于幼儿园。托育体系遭到冲击,多数企业迫于市场压力也取消了托育服务。这一时期,市场在托育服务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监管和支持体系,托育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面临诸多挑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21世纪以来:托育的新机遇与挑战

1.人口政策调整与托育需求的变化

2016年1月1日“二孩政策”实施,2021年5月31日“三胎开放”,然而我国在2022年人口出现了负增长85万人,这是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家庭对于托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生育孩子数量的增加使得家庭需要更多的托育支持;另一方面,现代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也使得父母更加依赖外部的托育服务。然而,长期以来托育体系的萎缩使得托育服务的供给难以满足需求。

2.托育政策的新发展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托育服务的发展。2022年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就《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024年部分地区开始探索2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如杭州发布相关工作方案,引导托育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增加小月龄托育服务供给。2024年11月通过的学前教育法规定,幼儿园托班招生范围删除了两周岁以上的限制,今后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也在幼儿园托班的招生范围以内,这些政策举措表明政府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托育发展模式,加强托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托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六、结论

托儿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历史。从清末民初的萌芽,到抗战时期的特殊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转型和21世纪以来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托儿所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征。当前,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托育服务需要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完善。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社会应积极参与托育服务的供给,家庭也应提高对托育服务的认识和需求表达,共同推动中国托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并满足家庭和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