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迁都栎阳

栎阳就此成为秦国又一个都城,持续三十四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50年。

三十四年的都城对于秦国来说,绝对是改变秦国命运的34年……

因为这两代国君在秦国历史上,尤其秦孝公在位期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对整个秦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们的政令就从栎阳发出。

这个时间段,秦国的力量在稳步上升。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秦国的力量不像后人认为的那么强,尤其是在商鞅变法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把秦国当作蛮夷对待的,其中有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

秦穆公之后,好多代君主都比较孱弱,还一度发生过剧烈的宫廷政变。

以至于司马迁在《秦本纪》中说,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那时的天下都是混乱的。

而且,那时秦的旁边又有一个强邻魏国,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魏国越来越强,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在三晋之中最为强盛。

魏文侯当政时期,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重视刑名,国力强盛,奠定此后长达百年的霸业。

李悝做《法经》,一共有六个部分:《盗》《贼》《囚》《捕》《杂》《具》。《法经》影响了魏国的制度建设以及后世法家思想的发展,而这一套理论后来被秦人学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传播者,就是商鞅。

商鞅曾经描述过秦国和魏国两家的关系,说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主要魏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这时魏国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如果魏国强盛,就会过河侵秦……如果魏国疲软,就会被东方诸国蚕食。

商鞅描绘的这一情景,恰恰是很符合战国历史的。

战国历史一上来,不就是齐魏在争霸吗?这时就有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最后魏国没有斗过齐国,结果它和秦国的矛盾就越来越大。

但是,此时秦国政治是很混乱的,秦国国君秦灵公死后,太子师隰(又名连)却不能继承君位。继承君位的是秦灵公的叔父、师隰的叔祖,也就是秦简公悼子。他的力量非常强,在秦国发动了宫廷政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时,时年十岁的师隰(公子连)一看大事不妙,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的公子连,正赶上魏国发奋努力、积蓄实力的阶段,他目睹了魏国国君是如何图强的。

公子连最后能回到秦国,也是上天对秦国的恩赐。

因为那时候,秦国依旧是闹了内乱。简公悼子在位期间,没有太大的作为,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河西之地,国人一片骂声。

秦简公悼子之子秦惠公仁在位期间,秦国更是暗弱,只能自保。秦惠公仁死后,他两岁的儿子秦出公昌即位,秦国进入太后干政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