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秦国有一些贵族就想到了远在魏国的公子连,他们就联合发动政变,迎接公子连回国。
于是公元前385年(秦献公二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公子连为君,就此进入秦献公时代。
秦献公想把自己在魏国看到的文化和政策带到秦国,改革图强。但阻力重重,迁都,也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彻底夺回话语权,加强中央集权,秦献公迁都栎阳。
可能有些读者要问?
栎阳为什么能成为这个时候的秦都城呢?
这道理司马迁讲得非常透彻。
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分析天下大势,讲到栎阳的地理优势:“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这话信息很多,一则栎阳临近韩、魏、义渠,北边可以抵御戎翟的入侵;二则交通发达,当时在渭河以北有一条大道通往三晋,这条道路经过栎阳、临晋(大荔),渡蒲津(山西永济)到太原;三则商业也较为繁荣,有富商大贾。
当然,迁都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外策略上的需要。他儿子秦孝公的《求贤令》说他“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这是说,献公迁都的主要目的乃是接近前线,表面上把都城暴露在魏国军事势力之下,一举一动让魏王放心。实际上,如果发动战争,此地又便于指挥,对魏国的战争,确切地说是便于与魏国争夺河西地,恢复秦穆公的霸业。
而旧都雍城在凤翔,对魏国的战争是鞭长莫及的。
在当时通信、交通、运输能力落后的情况下,把国都放在离前线太远的地方容易贻误战机,而都城离前线较近,容易对前线战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以争取战争的主动性。
同时,对献公来说,在栎阳推行改革比在雍城更容易一些,因为雍城旧贵族势力太大,会给改革带来巨大阻力。
出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等多方面的考虑,秦献公决定迁都栎阳,恢复秦穆公的霸业,必须向东发展,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
栎阳,这座承载着秦国三十四年历史的新都,见证了秦国从衰落到崛起的辉煌历程。迁都之后,公子连(即秦献公)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深知,唯有通过改革,才能增强秦国的国力,才能在这乱世之中立足。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培养新一代的人才,重用贤臣,如商鞅等,为秦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迁都后的日子里,公子连时常会想起婉儿。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独自漫步在栎阳的街头巷尾,回忆着与婉儿共度的美好时光。
婉儿的离去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但他也知道,他不能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无法自拔。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那就是带领秦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公子连开始在栎阳修建了一座宫殿,名为“婉儿宫”。这座宫殿仿照婉儿曾经的住所而建,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他对婉儿的深深思念与怀念。
每当有空闲时,他都会来到婉儿宫,静静地坐着,仿佛婉儿就在他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