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聚将鼓响群臣惊

他话音未落,便见聚将台西侧一阵人影晃动,两抹绯红官袍如同火焰般迅速逼近。

为首一人,正是翰林学士宋濂,他须发皆白,却步履矫健,一双眼眸中闪烁着焦急的光芒。

紧随其后的,是礼部尚书吕昶,他面色凝重,眉头紧锁,脚下生风,几乎是小跑着跟上宋濂的步伐。

二人身后,还跟着一众文臣,皆是神色慌张,衣冠略有不整,显然是得到消息后匆忙赶来。

与此同时,“咚!咚!咚!”一阵沉闷而有力的鼓声,自聚将台下传来,如雷霆震天,瞬间打破了原本凝滞的空气。

这鼓声,正是大明王朝的聚将鼓,只有皇帝要调兵遣将、御驾亲征时才会敲响。

鼓声一下一下,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也敲击着他们的心脏,原本平静的聚将台,瞬间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台下负责警戒的亲卫兵们,听到鼓声,立刻挺直了腰杆,手中的长戟握得更紧,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他们知道,这鼓声意味着将有大事发生,或许是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而远在皇宫、各府衙的勋贵朝臣们,听到这突如其来的聚将鼓声,也纷纷变了脸色。

他们心中疑惑:发生了何事?

为何天子要在这个时候敲响聚将鼓?

难道……

难道鞑靼人已经攻破了幽州城的防线,天子要御驾亲征了?

这个念头如同野草般在众人心中蔓延开来,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令人担忧。

御驾亲征,自古以来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更何况如今的幽州战事凶险异常,鞑靼人来势汹汹,天子若是亲临战场,岂不是置自身于险地?

凉国公蓝玉听到鼓声,虎目圆睁,一把抓住身旁安陆侯吴复的胳膊,沉声问道:“怎么回事?陛下这是要……”他尚未说完,西平侯沐英便快步走了过来,脸色阴沉,语气急促地说道:“我刚得到消息,鞑靼人增兵幽州,战事吃紧!看这架势,陛下是要御驾亲征了!”

“胡闹!”蓝玉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幽州战事凶险,陛下怎可轻涉险地?此事万万不可!”

宋濂和吕昶已来到朱元璋面前,二人双双跪倒,宋濂高声喊道:“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臣等恳请陛下三思!”

朱元璋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宋濂,缓缓开口:“宋爱卿……”

朱元璋尚未道出完整话语,宋濂便抢先一步,以一种近乎悲怆的语气高声谏言:“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御驾亲征,实乃轻率之举啊!”他老泪纵横,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仿佛下一刻就要昏厥过去。

宋濂话音刚落,兵部侍郎胡惟庸便站了出来,他面露忧色,语气沉重:“陛下,鞑靼人凶残狡诈,万一……万一龙体安危,我大明江山岂不危矣?”他偷偷抬眼望了望朱元璋的脸色,又迅速低下头去,心中忐忑不安。

另一位臣子,户部尚书沈荣,则急切地建议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迅速调兵遣将,增援幽州!不如发八百里加急折子,通知凉国公蓝玉、西平侯沐英等将领,抽调兵力赶往幽州,合力抵御鞑靼!”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此,方可解幽州燃眉之急,保我大明江山稳固!”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色阴晴不定,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缓缓扫视了一眼跪在面前的众臣,又将目光投向了远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聚将鼓声依旧在响,一下一下,敲击着众人的心房。

凉风拂过,卷起宋濂的衣袍,也卷起了众臣心中的担忧。

远处,凉国公蓝玉等人得到消息后,策马狂奔,一路疾驰而来,马蹄声如雷鸣般响彻整个聚将台。

蓝玉远远望见聚将台上黑压压跪倒一片的文臣,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他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朝着聚将台走去,一边走一边低声问身旁的沐英:“怎么回事?看这情形,莫非陛下真要御驾亲征?”沐英摇了摇头,面色凝重:“我也不知,但看这阵势,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蓝玉三步并作两步,快速登上聚将台,来到朱元璋面前,单膝跪地,抱拳道:“陛下!臣……”

朱元璋尚未道出完整话语,便被另一位老臣,吏部尚书詹同打断,“陛下,古人云‘国君者,国之根本也’,您若有个三长两短,我大明基业,岂非付之一炬?还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以身犯险!”詹同声泪俱下,语气中充满了对社稷安危的担忧,也暗含着对天子安危的关切。

他深深叩首,额头触地,久久不起。

随后,又有数位大臣纷纷出列,跪倒在地,齐声劝谏。